扎根泥土自芬芳
2018-11-14 10:03:59 来源:启东日报数字报 阅读数:3231

殷士平48年如一日,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冲在先干在前——

扎根泥土自芬芳

本报通讯员 陆建兴

在合作镇竖海村,有这样一位乡村老干部、老党员,48年如一日,不忘初心,扎根农村,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默默奉献。他就是殷士平。

1964年,16岁的殷士平担任新义公社11大队团支部书记。1970年,殷士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殷士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带动全支部党员,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衡量、约束自己。他带领全大队社员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沟造田,拿起铁楸能挖土,扛起扁担能挑泥,率先垂范引领农民学大寨。集谋略,夺高产,棉花、玉米、蚕豆、麦套种,精心侍候硕果累累。1972年,全大队皮棉亩产达178斤,居全公社19个大队之首。时任启东县委书记孙秉谦在11大队召开全县学习观摩现场会,号召全县各公社、各大队向11大队学习。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新农村建设活起来了。身为村支书的殷士平的脑筋也转动起来:村要富,村办企业把路铺。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农民盖房是当时的时髦事,盖房需用砖瓦,办窑厂一定兴旺。于是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创办了窑厂。后又扩大经营范围,凭借东昌河域地利位置,又建起了水泥产品预制场。两厂结合,生意兴隆,村里的经济活起来了。接着,殷士平又创办了针织厂,既要抓农业,又要抓工业,每天忙得像陀螺,连饭都顾不上吃。但每当看到村民进村企工作挣钱,口袋鼓起来了,新房盖起来了,殷士平心里比喝了蜜糖还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缺粮缺钱,甚至有病无钱医。殷士平经常召开支部扩大会,了解村民困难情况,发现哪家有实际困难,就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村里有一对邻居为建房遮阴而闹纠纷,殷士平多次登门调解,直至两家冰释前嫌。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筑路影响了农田承包户经济而产生矛盾,殷士平几番苦口婆心说服承包户,村农田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年至耄耋,殷士平仍然闲不下来。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筑路、砌泵房,到处活跃着他的身影。殷士平还把村民的调解工作也揽了下来。殷士平每天清早赶到工地,监督筑路、建泵房的质量进度,发现问题及时向村委会汇报。碰到个别村民因为筑路影响农田种植有纠纷时,殷士平就耐心地做其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两次,直至做通为止。因为前几年殷士平患过中风,别人劝他当心身体,多休息少工作,殷士平总是说:“只要我活着,就要为社会多做些工作。”殷士平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其他党员,村里的其他几个老党员也都热心公益活动,积极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