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春去几时回
2018-05-25 09:06:02 来源:启东日报数字报 阅读数:946

木火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对于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再熟悉也不过了,对于《花非花》的旋律也是烂熟于心。记得是在高中时从同桌那里学会了这首歌,却不知道谁作的曲,以为古已有之,更不解歌中滋味。慢慢参悟诗意,不觉已过半生。世事短如春梦,方才记得春暖花开,眼前却见落花满地,春去春又来,花已不是记忆中的花。

某日听曲,惊闻天籁——古筝清丽淡雅,二胡温柔缠绵,这一首《花非花》竟被演绎得如此超逸,听得我如痴如醉,熟悉的旋律,不一样的感受。其实我不太喜欢二胡,凄凄惨惨,呜呜咽咽,听了让人不知所措,就像见了一个不幸的人,不知道如何安慰才好。可在这首乐曲里,二胡竟如大提琴般地沉静柔和,加上钢琴、古筝的伴衬,丝丝怅惘恍如缕缕青烟袅袅飘散。花非花,雾非雾,不悲不喜,不垢不净,心生一片空性。

作这乐曲的是黄自,国人并不熟悉的一个名字。但他是中国近现代第一位专业作曲家,1929年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毕业时,他创作的《怀旧》在学院演出,其堪称中国交响乐作品的开山之作,而他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带出的四大弟子赫赫有名: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

最能代表黄自创作成就的是艺术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其中5首取材于古诗词,分别是:《花非花》(白居易诗)、《下江陵》(李白诗)、《点绛唇》(王灼词)、《南乡子》(辛弃疾词)、《卜算子》(苏轼词)。那个年代,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经济秩序混乱,人民生活疾苦。从古诗词中挖掘音乐素材,作曲家似在逃避现实,又似在向往美好生活,无奈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怎不令人感慨?

将艺术歌曲改编为器乐曲,《花非花》褪去了一份凝重感,舒缓的旋律,淡雅的和声,尽显轻盈飘逸,让人沉醉于太虚幻境。钢琴的引子,琶音串串,烘托出恬静朦胧之意境。二胡奏出淳朴的五声音阶旋律,那是唐代《清平调》的古风,稍显沙哑的乐声,透出一片真挚深重之情。愁思转瞬即逝,古筝在高音区奏出这段旋律,宛如御风而行,遨游云端,风景飘渺不定,思绪游离若丝。随之清丽的钢琴与凝滞的二胡交错翻飞,一段复调音乐愈显缠绵。待二胡婉转,古筝轻弹,如一股浓情倾泄而出,诉尽沧桑。最后留下余音袅袅,复归平淡素雅,萦绕在你的耳畔,回荡在你的心间。

那不是“但目送、芳尘去”的悲情,也不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伤怀,白居易的《花非花》算是一首朦胧诗,黄自的《花非花》则是一首空灵的歌。点滴相思,飘忽而过,梦醒花飞,身在尘世之外……暂问,送春春去几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