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救座头鲸说开去
2017-11-20 09:04:08 来源:启东日报 阅读数:1781

《启东日报》11月14日至16日,对受伤座头鲸搁浅海滩、警民紧急营救重回大海,获救鲸鱼再次搁浅、经过救治重又脱险,病鲸已告不治身亡、鲸体将会制作标本进行了跟踪报道,牵动了百万东疆儿女的心,成了官方微信平台和市民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诸多读者一致认为,座头鲸的受伤搁滩和死亡,虽然令人惋惜,但能够得到社会各界如此的关爱,却也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温情。

对此评述,笔者颇有同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条体长10来米的鲸鱼因伤搁浅于海滩上。待笔者赶到现场时,只见死鲸的骨架支离破碎,鱼肉已经荡然无剩。无奈之下,笔者采写了一篇题为《扑朔迷离的黑鲸之死》的社会新闻,而且出乎意料地刊登在了上海的《解放日报》上,其读者反响据传是七分贬三分褒,个中原因耐人寻味。联系这次座头鲸受伤搁滩、全力营救和善后处理的全过程,也有读者感到纳闷:属性完全相同的海洋珍稀保护动物,处在类同的患难之中,为何受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

笔者作为前鲸之死的亲历者和后鲸之死的听闻者,经过分析比较后作出如下推断: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首先是通过开展全民性的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进而提高了保护珍稀动物的自觉性。本月13日中午,连兴港渔民发现座头鲸搁浅后,所作出的反应是立即向边防派出所报警,以求珍稀动物及时得到救护。渔民的这一应对举措,充分说明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三度营救鲸鱼宝宝的行动,也表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边防派出所接警后,不仅立即组织官兵和当地渔民赶赴现场就地施救,以求确保座头鲸不受人为伤害,继续维持生命特征;而且及时联系海洋渔政部门,沟通相关高等院校和专家教授共同会诊,制定施救方案,对症救治,以求座头鲸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整体联动,共同保护珍稀动物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共同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理念,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启东日报》等公众媒介的进行式报道,发挥了传递和加固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尤其是报道了相关部门开始将座头鲸的尸体制成标本,用于科研以及宣扬保护海洋珍稀动物的基本常识的“最后消息”后,既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又让广大读者感到,搁浅在圆陀角海滩外的座头鲸虽死犹荣。

由此,笔者认为,这次营救座头鲸的集体行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不失为一首富集时代特色的“东疆生态环保交响曲”!

刘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