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样子跟党走
时间:2021-07-13 A+   A- 举报

——探寻汇龙镇临江村的治村密码

融媒体记者 黄欣美

行走在汇龙镇临江村,随处可见连片平整的高标准农田,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崭新的LED路灯夹道而立,美丽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在这里悄然展开。

2012年7月,42岁的共产党员秦忠听从组织召唤,回到家乡担起村支书重任。9年来,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立起样子跟党走”,从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到夯实基层党组织,全力锻造干部的样子、党员的样子、党支部的样子,将一个贫困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兼职变全职 服务暖起来

村干部就要有村干部的样子

“70后”的秦忠爱琢磨,目光长远,敢闯敢干。

2012年,听说村里人想让他回村当村干部,秦忠跑出去“躲”了半个月。为啥躲?改革开放后,秦忠响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办了一爿纸箱厂,年收入30万元。“下一步计划扩大规模,手续都办好了。”而当时临江村环境差、风气也不好。

一直躲也不是办法。回到家后,一位老领导找他谈话:“临江村太穷了,都盼有个领头羊。你点子多,见识广,能不能带着大伙儿一块儿奔小康?”这句话激起了秦忠的斗志,“我时常想,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再说时代发展到今天,农村大有可为。”

秦忠回村任职引起不小轰动。村干部们嘀咕“老板不做,跑回来当支书,捞钱的吧。”几个村干部表情复杂。秦忠横下一条心,走马上任后,连开了3天动员会,从村委成员到村民党员,挨个谈话。

第一次开会,秦忠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并公开承诺:全职上班、不在村里做工程、不为亲属谋利。第二次开会,他要求村干部实行严格坐班制,双休轮流值班制。第三次开会,他定下规矩:建立“首问责任制”,谁先接待谁负责,能办马上办,不能办的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要让村民心情舒畅地走出村委会。

一套规章制度下来,村干部一脸惊诧。此前,村干部都是“兼职”的,村民盖个章都得上村干部家。“村干部要有村干部的样子。”秦忠态度坚决。

2013年春,新一届村党总支一班人刚到任,20来户村民嚷着要“吃”低保。村党总支全程公开低保办理程序,最终2户入选。此事,令乡亲们信服,也让秦忠大受启发:村里办事,虽众口难调,但只要见了“阳光”,再难办的事也定能办好。

遵循这一思路,村党总支大胆地在村里实施以“票决”为主要形式的阳光村务,并成立由60名各界代表组成的“阳光村务议事会”。也就是从那时起,村里先后将服务中心预算、危桥改造选址、路灯采购标准等20多项涉及农户切身利益的事务交由议事会票决,件件得到落实,事事办得顺利。

“把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就需要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临江村属于南苑中学施教区范围内,每年新生开学,家长们都需开具“农村居住证明”。为避免学生家长为一纸证明来回奔波,秦忠将办公地点“搬”到了南苑中学校园内,村民再也不用跑到10公里外的村委会去开证明了。

“原来有事找村干部总说办不了,大家心都凉了,不是万不得已村民根本不愿找村委会。现在我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到村委会去拉家常。”村民陈雨芳说。

身份亮出来 遇事站起来

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

“村干部没有威信,党员没有担当。”秦忠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为唤醒党员意识,2012年国庆前,秦忠召开回村后的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全村69名党员只到了19人。“他带领大家宣誓,还搞就职演讲,向大家保证要解决哪些问题。”党员黄金生回忆说,“感觉很新鲜很奇特,就像一股清流。”在这之前,他参加党组织活动总共不过3次。“我都快忘了自己是个党员了。”

为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临江村成立一支党员先锋队,探索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和党员议事机制,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实现“有难题党员解决,谋发展党员商议,做产业党员先上”。临江村干事的劲儿更足了。

村里的张大姐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自从其丈夫因病去世后,张大姐心情很低落。第一次走进张大姐家中时,秦忠也皱起了眉头:宅前屋后杂草齐腰高,杂物堆放乱糟糟。“村里想动员她参加危房改造,刚一开口,张大姐立即摆手,非常抵触。”秦忠说,当时村党组织将她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于是,秦忠和村里的10多名党员主动上门探望动员。一开始,张大姐不想动,但村里党员的一句“你有什么要做的事我们来帮忙”让张大姐心态开始有了改变。

来来回回四五次,村里党员们在她家干得热火朝天。从最开始站在旁边观望,到为党员们烧水泡茶,最后张大姐也主动加入改造自家房屋的队伍。“感谢,感谢……”张大姐又一次感到生活有了盼头。

感受到温暖的不仅是张大姐,还有很多村民。对政策不理解的,党员上门解释;村里垃圾沟道不干净,党员带头清理;每一个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都在想方设法让村民感受温暖。

建造村史馆,是秦忠深思熟虑后的一个大动作。秦忠说:“我喜欢历史,上高中时就酷爱看革命年代的文学作品,我们党在面对挫折时总能走出困境,这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力量。”村史馆开馆当天,村党总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当时的预备党员施犇犇在入党宣誓时说:“举起右手的一刹那,我感到无比的神圣!”

老党员孙瑛腿脚不好,村党总支2个月没有喊他参加活动。秦忠去看望他,他急得掉眼泪:“党总支是不是把我给忘了?活动都不通知我了?”经解释后,老人这才放下心来:“没忘就好,没忘就好。”

“党员要有党员的样子,要让群众看得出我们是党员,遇到邻里纠纷、歪风邪气要敢于站出来,先进性要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秦忠说,“每一名党员都要用实际行动,让村民感受到奋斗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荣誉感也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在不断提高。”

支部强起来 力量聚起来

组织就要有组织的样子

以前村“两委”和村民严重脱节,秦忠无法容忍:“如果我回来还是这个样子,我回来就没有任何意义。”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秦忠下决心把“两委”班子建强,一批政治素养高、组织管理能力强、致富理念新的人进入党支部。大学毕业的何燕看到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就回来了,党员周辉放下外地的生意,也义无反顾地回村为建设家乡出力……

为了增强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的公信力,秦忠在村干部中实施“头雁示范”工程,实行村干部集体办公和绩效考核,健全完善“两委”议事决策程序、村务公开等12项民主管理制度。

“村民不来,我们就下去。”他经常带着班子成员一起下到田间地头,挨家挨户了解情况。“他尊重我们的意见,大家一起商议,不搞一言堂,不搞个人说了算。”与秦忠共事了7年的村党总支副书记陈淼十分钦佩他,“村民们也看到村委会越来越团结。”

别看紧挨市区,当年临江村是个贫困村,资产闲置、资源荒废,办公场所破烂不堪,村里还负债20多万元。村民编了句顺口溜:“盼着人均超万元,盖上新房娶新娘。”

村庄发展,路在何方?秦忠带领班子成员深入调研,确定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二十字经”: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

没多久,在外经商多年的12组村民顾超找到了秦忠,提出了购买村办公室办企业的想法。秦忠一听,这想法不错,最终以公开竞价的方式,一次性拍卖了村办公场地的所有权和固定资产等。

“秦书记就提了一个要求,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顾超说。废弃的村办公室变成劳保用品厂,不但村集体经济年年进账3万元,还一下子帮助了12个贫困户就业脱贫。

正是沿着“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临江村很快冒了尖。村党总支与林洋集团开展“村企结对”,全村30多户就业致富;村里倡导成功人士带领乡亲共同致富,仅由王卫雄带出来的“小老板”就达10户;引进了2个百亩蔬菜种植基地,带动了120多个农户共同致富……

账上有了钱,办事更加顺当了。秦忠带领大家一件件干:维修危旧房、农厕改造、建垃圾池、修路植树……全村5个埭的煤渣路全部改造成水泥路。“想想临江村的未来就觉得美好!”村民宋彩萍充满期待。

汇龙镇党委书记龚健说:“临江村脱胎换骨,与秦忠这个‘两委’领头羊无私奉献、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分不开。”2020年12月20日,秦忠召开当年最后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上,党员郁桂英感到无比欣慰:“我们都以为你回来捞钱的,没想到你这么踏实肯干,并为我们村在外事业有成的年轻人反哺家乡作出了表率。”

舞台搭起来 文化兴起来

村子就要有村子的样子

只富口袋还不够。“没事赌博耍钱,喝酒闹事,甚至违法犯罪。”秦忠沉思,这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物质富裕的同时,怎么提升精神文明?

左邻右舍,婆媳妯娌,曾经纠纷不断。村里就在每个家庭建立档案积分制,年底开展“临江十佳”评选活动,评出“身边好人”“新时代好青年”“最美家庭”,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

业余生活如何丰富?秦忠建议,组建临江村特色农民运动会,听的人都瞪大了眼睛:“总共才有多少人参与,咱农民能搞起来?”

“临江村首届特色农民运动会,一下子来了500多人,还有从上海、南通赶回来的。”说起当时的盛况,村干部任芳秀笑个不停。“有村民下午3点就拿着凳子过来占座了,在一旁卖矿泉水的卖了300多瓶。”

如今,临江村5只埭都建有文化集中点。村民们跳广场舞、打羽毛球、玩套环……一点不比城里差。“我们舞蹈队每年都参加各种比赛,还参加过南通市组织的广场舞活动呢。”村文艺骨干陈忠琴用快板表达由衷的喜悦,“村里建设大广场,村里还送大音响,道路宽广又通畅,全民健身身体棒,城里咋样咱咋样!”

妇女们“忙”起来了,男人们也没有闲着。村里把象棋爱好者召集起来,组建了象棋协会,目前会员已有60人。每个周末,会员们都要到村公共服务中心“PK”几场。在前年的市级象棋比赛50名入围者中,临江村占了6席。“七届农民运动会、四届农民春晚、还有幸福家庭讲座、书法比赛等各种各样的活动,真正把村民的心‘粘’在了一起。”村民沈正康说。

黄振辉是一位摄影发烧友,几乎每天都要骑着电动车在村里溜达一圈。问他为啥?他说,2015年以来,临江村先后获评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我要用镜头留住这些美好画面!”

秦忠回乡前,临江村各项考核排名都靠后,群众经常反映问题。如今,村“两委”战斗堡垒坚强有力,村级组织运转有序,人居环境大为改善,集体经济初见成效,乡村振兴深入人心,群众对未来充满期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职责就是要为临江村的全体百姓谋幸福。”落日余晖中,临江村村委会广场上的“幸福之门”雕塑好似燃起了一团火焰,仿佛述说着临江人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