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渔民大队突围战纪念地——
追寻信仰的光芒
融媒体记者 陈小菊 卢靓 王锋
袁竞 姜雨蒙
3月30日上午,天灰蒙蒙的,海复镇滨海村村民朱忠孝早早地来到村里的烈士纪念碑前,用手轻轻擦去父亲朱献明名字上面的灰尘。这一刻,那扇历史的大门再次被打开。
1947年春,侵犯南通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全区各县大部分集镇,筑了近两百个据点,网罗地痞流氓,组织特务情报网,刺探军情,监视人民军队、民兵和党员、干部的活动,强行编组保甲,实行联保连坐,还不时以连排为单位,在还乡团和自卫队的配合下,对广大农村进行包围、“清剿”,捕杀干部、民兵和群众,斗争形势极为严峻。华中利丰棉业股份有限公司掘港分公司为适应这一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紧缩机构,人员大部北撤,并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将所属的驻东南办事处与海星贸易公司(华中派驻东南采购军需的机构)进行合并。
当年5月3日,利丰公司分公司副经理陆春荣来到海东区五新乡,与利丰公司东南办事处和海星贸易公司会合,召集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共商合并事宜。当晚,与会人员住宿在该乡渔民大队。因叛徒告密,翌日晨,驻海复镇、东兴镇、南阳村的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自卫队300余人将五新乡四面包围。凌晨3时,渔民大队哨兵发现敌情,迅速报告陆春荣,陆春荣立即把大家叫醒,组织突围。由于敌人包围严密,路口、桥头都用机枪以猛烈火力封锁,几次突围都未成功。天渐渐亮了,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敌人逐渐缩小了包围圈。渔民大队又组织了最后一次突围,但未能达到目的。渔民大队大队长高岗和10多个战士在突围战中壮烈牺牲,陆春荣等多人负伤被俘。
朱忠孝告诉记者,父亲朱献民就是为保护黄金、账册等党和人民的钱财而牺牲的。“父亲牺牲的那一年,我还未满周岁,所有关于父亲的记忆,都是从我爷爷奶奶那里获知的。”朱忠孝说,虽未见过父亲的面,但是为自己能有这样的父亲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5月10日上午,在突围战中负伤被敌人抓走的利丰公司分公司副经理陆春荣在海复镇英勇就义。1991年,启东市政府在现海复镇滨海村设立“渔民大队突围战纪念地”纪念碑。
硝烟散尽,沧海桑田,当初的渔民大队如今早已“换了人间”,但鲜红的旗帜,革命的精神却代代相传。每逢清明,海复镇都会组织机关干部到渔民大队突围战纪念地祭扫。机关干部为烈士敬献花圈,听渔民大队突围事迹,重温入党誓词,接受理想信念的洗礼。村老支书陈建辉告诉记者,以前这里还有村小的时候,他每年都会被邀请去给学生讲述革命故事,而故事主人公的生命大多定格在20多岁。每每讲述这些,学生们都会被当初“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深深感动。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穿越历史时空,滨海村从来不缺“闯新路”的魄力和土壤。村党总支副书记顾巍巍告诉记者,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滨海村疏浚全村沟河,推进污水管网建设,覆盖率已达85%,获得了江苏省最具魅力乡村、南通市文明村等一张张名片。该村还创新思路,将18条横河发包给村民,既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又让村民通过养殖增收,同时也使河道保洁有了责任人。而鱼跃水美的生态美景,引来了更多游客。这几年,滨海村陆续办起了13家“农家乐”、2个休闲农庄、5家民宿,年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达2000多万元,解决就业300多人。去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500元,休闲农业收入占比达30%。
说话间,记者来到滨海村的“渔家乐”游客接待中心,还未进门,就听到此起彼伏的“阿拉”声。
“请问清明节期间还有餐桌、客房可预订么?”
“不好意思,未来3天,已全部客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