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龄委预测,2015年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年均增长一千万左右。目前,我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到70%。(据11月9日央广网)
老年空巢家庭率70%,意味着10个有老人的家庭中,就有7个是空巢的。这一现象,显然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又一大难题。
中国的养老事业相对起步较晚,在具备了应对养老问题的意识之后,我们一直致力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也就是说,此前我们一直着力于解决“有钱养老”的问题。
但遗憾的是,在各地多出现养老保险基金空账,“有钱养老”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又出现了人口迅速老龄化问题。我们还在为老龄化造成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而头痛的时候,因为人口流动性大等社会原因,大量老年空巢家庭又出现了。
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以及趋于普遍化、严重化,明显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其一,空巢家庭存在着谁来养老,谁来贴身照料等问题。比如人老了难免有个头痛脑热,如果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求医等显然都非常不便;比如生活是柴米油盐、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一系列琐事的组合,在年轻人看来,这些或许都不是难事,但对老人来说“为换个灯泡爬上爬下”等,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比如此前媒体多有报道,一些空巢老人在家去世之后无人知,有的甚至遭遇了尸体被狗啃咬的悲惨境遇。
其二,空巢家庭中老人的精神赡养几乎也是空巢的,这非常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养老事业的整体发展进步。俗话说“人老心思多”。相比物质供给,老年人更需要精神慰藉。但空巢老人很难得到子女的精神赡养,社会层面能够给予老人的精神照料更是少得可怜。
养老的终极目的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建立起一系列的养老工程。如果说,养老保险等解决的是“有钱养老”问题;延迟退休解决的是“养老钱不够”的问题;放开二胎等应对的是老龄化问题;如此等等。那么空巢老人的问题,该如何应对?很明显,这已经成为考验我们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