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博士都不换”的启示
时间:2007-05-24 A+   A- 举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王亮,大连某重工起重集团一名电气安装调试工人,18年前是一名落榜的高中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方36岁的技工,该集团董事长却赞不绝口,言之“三个博士都不换”。

笔者以为,“三个博士都不换”的命题,是对片面重学历重文凭的社会倾向的一个否定,对社会急需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价值的一种强调。从这个角度看,王亮是无价之宝,再多的博士也未必能换。

首先是那种遭遇挫折不认输的志气。18年前高考落榜,王亮想的是:“没考上大学,并不等于学不到大学里的知识。将来即使成不了电气工程师,也要做一名有出息的电工”。怀着理想,他插班进入职高就读,在上学期间就钻研起大学电气专业的书籍。对于王亮,挫折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是奋发向上的动力。这一点,许多博士未必能比。

其次是沉到生产第一线。到生产一线,往往为高学历者所不屑。但生产一线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紧密的地方。在那里,最体现知识与技术的价值,最能获得解决关键技术的经验,也最能磨炼人的意志。没有高学历包袱的王亮,从学校毕业就很自然地沉到一线,每年有300多天工作在全国各地的设备安装调试现场,既一展所长,又从中得益。这,有多少博士能比?

笔者相信,集团董事长“三个博士都不换”之说,没有贬低博士的意思;称王亮是无价之宝,也并非要贬低学术的价值,而是想强调一个道理:技术的价值,绝不低于科学;科学的价值,尤其需要技术去实现。一个既具有极高思想境界,又能高超地将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实在是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三个博士都不换”的命题,让我们看到了工人的价值,高级技工的价值!       李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