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纵痕刻真情方寸之间现爱心
时间:2021-12-09 A+   A- 举报

——张业华四十年木刻首日封画集欣赏

灯下漫笔

陆正洲

今年“七一”前的一天,画友张业华打来电话,告诉我他自编的木刻首日封集已出版,给我寄了一本。电话刚搁,画册就送来了。我即刻打开,200多页精彩画面,随着油墨余香扑面而来。我目不暇接,但还是一气翻完。作为画友学弟,我十分了解他。追思往日,屈指一算,他追索、勤奋、执着,四十年坚持从事业余木刻首日封的创作,一画一景,印象极深;一刀一痕,历历在目。

张业华出生于南阳村那条石街上。他从小喜欢写画,大哥张业达擅长书法诗文篆刻和人像,上世纪60年代曾和我一起在上海海派画家哈定画室学画。大哥在家里营造的艺术氛围熏陶了他,对他学画关爱备至,加上自己的勤奋,因此基础扎实。后来上山下乡奔赴南通农场,在艰苦的劳动之余,他坚持画素描和练线描,从未停过画笔。知青返城后,他很快融入到启东这个“版画之乡”,参加《木屑花》业余木刻小组的活动,由于得到了版画前辈的悉心指导,他的创作也如鱼得水,不断提高。他爱好集邮,喜欢收藏,精美的邮票始终吸引着他。一次,他在集邮杂志上见到首日封的集邮形式,从中得到启发,何不把小版画拓印在首日封上,让邮票邮戳、小型版画汇于一封,创作一种富有纪念意义和鉴赏价值的艺术品。

首日封是指在新邮票发行首日,将该邮票全套或单枚贴在特制或普通信封上,加盖当天邮政日戳或特制的纪念邮戳的信封,具有日用、纪念、欣赏和收藏功能。艺术家在创意空间自制的首日封更能提升收藏价值。于是张业华开始涉足首日封的创作,从80年代初至今,40余年的业余时间,1000多幅的作品,琳琅满目,一个墙头都不够挂,真令人叹服。

选择在建党100周年前夕出版,具有深远意义。“横刀纵痕刻真情,方寸之间现爱心”,这是我和画友们完整阅读后对画集的评价。

在画册中,张业华刻过领袖伟人,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刻过党的一大会址、南湖红船、遵义会议旧址、湖南韶山、延安窑洞等红色景点;记载我党我军的重大事件,如二七大罢工、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他讴歌党在抗战时期中流砥柱作用,刻画八路军英勇杀敌场景、白求恩大夫形象、音乐家洗星海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等重大题材;他精心制作党庆、国庆、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等重大题材;坚持改革开放,弘扬牛劲,展现祖国建设成就:特区开发、城市立交、海港建设、三峡工程、航天科技和新农村建设等;他用特殊艺术形式,串起一系列红色题材,在方寸之中展示和传播。还有反映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亚运、全运会上奋勇拼博,为国争光的场景。他不忘歌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他关注工青妇活动,关注儿童、慈善;他还利用首日封讴歌同我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爱国民主人士和当代科学家。这些邮品起到宣传祖国伟大成就,团结海外华人、推动祖国统一的作用。弘扬中华文明,展示璀璨文物、名著名画、历代遗迹,还有让名山大川、生肖属相、风土人情、珍禽异兽也多姿多彩地展现在木刻首日封上。直到去年,年近古稀的张业华仍刻刀不老,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中,创作了好几件讴歌战斗在第一线医务人员的首日封作品。他坚信有党的正确领导,一定会战胜病毒,取得全面胜利。

在珍贵的题词签名封里。张业华回收到许多名人本人,或夫人,或后代的认真回复。如朱老总夫人康克清、贺龙元帅夫人薛明、董必武之女董良翚、鲁迅先生儿子周海婴和孙子周令飞、徐悲鸿先生夫人廖静文,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数学家苏步青、林则徐五世孙林澄墉和林颂璋、编剧夏衍、导演桑弧、画家吴作文等,举不胜举。

画集还收录了张业华近百枚水墨画、水彩画、钢笔画、素描等手绘封,画面构图大气、色彩典雅,可看出他娴熟的绘画功底。

画集出版后受到中国集邮界高层人士的赞赏和关注。中国邮票总设计师邵柏林先生亲笔为其题写书名。原《解放军报》副总编刘格文将军这样评价:“件件精品,美不胜收。正是:一刀一屑尽显木刻精彩,一封一片得成集邮奇书!”原《收藏》杂志主编李毅民会士这样评价:“书收到,非常精彩,深谢。细细阅读,气度不凡,感觉震撼!”《今日版画》杂志金利良主编这样评价:“您几十年如一日,把木刻和集邮两者结合,创作了这么多木刻首日封,实在令人佩服。这是一次木刻创新的重要尝试,成果喜人。向您致敬!”南通国学和集邮大师季修甫先生曾这样鼓励和评价:“一个人做些好事,坚持几十年是很少的,你要坚持下去。何况木刻艺术会不朽,木刻首日封也是不朽的,而你的劳动也会是不朽的。”

画集读后难以忘怀。张业华持之以恒、执着坚持、勤奋努力,他画出的是信仰,刻出的是忠诚,邮戳盖上得到的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