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刻“完美”
时间:2012-05-22 A+   A- 举报

手工木刻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活儿,宫殿庙宇、家具摆设,随处都可见雅致的木雕艺术品。解放前,启东的手工木刻工艺主要体现在房上的托几、凉床花板和椅子等常用家具上。而如今,这项工艺早已成为高档手艺,其艺术品出口海外,广受追捧。据了解,启东的传统手工木刻流派众多,大多是师徒相传,徒又带徒,逐渐流布于启东各地。

5月21日上午,在汇龙镇大陆村孙启昌家的二层小楼,记者真正与这手工木刻技艺来了次亲密接触。“算起来,我做这手工木刻也有大半辈子了。”孙启昌告诉记者,自31岁正式接触木刻,他从事这一行当已有整整36年。

推开孙家的侧门,一股浓重的木屑味道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满地的木屑,墙角排放着实木板以及散落着的刀凿。孙启昌说,这儿便是他的工作室——“老孙艺术雕刻精品园”。“这块床头板雕刻的是八仙图案,采用的是浮雕技法,现在已完成大半了。”孙启昌指着台子上的一块实木板告诉记者。

孙启昌介绍,传统手工木刻的雕刻手法种类颇多,细细算来估计得有百十来种,浮雕仅是其中之一。“现在常用的多为平雕、浮雕、镂空雕、立体雕这4种,其中镂空雕要求最为精细,立体雕则随性得多,一般均依据木料的原始形状进行发挥。”说着,孙启昌拿过墙角的一块类似假山状的树根告诉记者,他就准备将其雕刻成假山,再在其顶部加刻一佛像。

“你看,这一套刀具有二十多把,刀口形状,大小各不相同。雕刻时得依据它们的适用情况分别加以选用。稍有不慎,便‘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孙启昌拿过小桌上的一套刀具对记者说。再加上近百种雕刻手法的选择,每次下刀前,孙启昌都细细掂量,唯恐一步错失,丢了作品原本的神采。“所谓手工木刻,‘刻’这一步自然最为关键,直接关系到成品的好坏。”孙启昌感慨道。

在孙家二楼的小圆桌上,记者见到了堆成小山状的图纸。孙启昌说,这叫打样,即在雕刻前,画出成品的图纸,它是传统手工木刻技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一天得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这儿。打样这一步做得精细,雕刻出的成品才栩栩如生。”孙启昌说,有一次他画一张九龙床的图纸,就整整花费了近2个月的时间,“鳞片、胡须,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经过打样、雕刻后,作品便完成了大半。“下一道工序是油漆,可别小看这一步,整整24道程序:打磨、上底漆、干燥……繁琐着呢。”孙启昌说,油漆工序的成败,关键在“匀”、“薄”二字。一幅成功的手工木刻品,往往是色泽明亮且均匀,能细腻地展现作品细节。

正因为一道道异常繁复的制作工序,传统手工木刻耗时较长,制作一张红木八仙床就得花费近3个月的时间。“但自打有了数控雕刻机后,这制作周期明显缩短。”孙启昌说着将记者带到了机器前,“只需将图纸输入电脑,这机子便能在电脑的控制下,雕刻出图纸所画的样子。”但因为机器雕刻较为粗糙,孙启昌还得进行“补雕”,“将一些不尽完美的地方,修饰一下。”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有位约30岁的小伙子寸步不离孙启昌左右。原来,他就是孙启昌的女婿梁建华,自去年起便跟随丈人学习传统手工木刻。“以后,我这老孙艺术精品雕刻园就靠他继承了。”前些年,孙启昌也曾收过不少年轻学徒,但这手工木刻工艺耗时长、经济效益来得慢,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不过,这手工木刻可是门传统活计,希望它能在我手中一代代传承下去。”孙启昌说。

本报记者  刘吟菊

图为孙启昌展示两个精致的木雕小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