搂饭筷
时间:2007-06-29 A+   A- 举报

前不久我去儿女家小住。他们在电饭煲饭快熟时添加了一些玉米粞,用双筷子搂了几下。还别说,煮出来的玉米粞饭真是香。一些有关搂饭筷的故事不禁浮现在脑海。

过去沙地人的主食是粗粮。把玉米、元麦扬净漂洗、磨细筛选后煮饭、煮粥吃。那时家家户户灶头上有两根小竹棒,用一根粗线穿在一起挂在灶壁边。竹棒形似筷子,有大拇指粗细,比筷子长两倍左右。做饭时先把水烧开,再把玉米粞倒下去,边倒边用小竹棒“搂”,这样才不至于吃夹生饭。小竹棒便因其功能名为搂饭筷。

我用的搂饭筷,是结婚第二年与父母分灶头时父亲做的。在自家竹园挑选一对竹子,打梢割根、剥节除皮、打滑煮泡、钻眼系线。竹黄绳红,竹味幽香,挂在灶壁边简直是一件饰物。不善言辞的父亲用心良苦,一根筷子煮不成饭,一个人难撑好一个家。父亲要我们小两口好好过日子,你烧火我站灶,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像搂饭筷不分开……我们结婚快50年了,四代同堂,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
搂饭筷还有大用场呢。1948年夏末秋初,我只有14岁,地下党组织、游击队常在我家宅上开展革命活动。一天,得悉黄仓镇边一敌伪家属烧六七,有敌伪头目聚集,于是决定去打伏击战。黄昏时,游击队员个个摩拳擦掌、情绪高昂。通信员兼炊事员陈万鹏临行带了一副2尺多长的搂饭筷入列。

第二天一早,我看到六七个贼骨头被严严实实地捆扎在柴房里,还有战利品不少。陈万鹏可神气了。作战时他被安排在外围。里边一交火,乱敌四窜。陈万鹏盯住目标紧追不舍。蹦过几条沟后,距离拉近了,陈万鹏拨动几下搂饭筷发出格格的声响,大吼一声,“缴枪不杀,放下武器。”敌人吓得头也不敢回把手枪丢下了。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几个小伙伴们笑得前迎后合。    ◇陆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