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天威
12月22日,在南阳镇乐庭村,81岁的李汉杨执笔挥毫,笔法依旧苍劲有力,不到10分钟,一幅灶画跃然纸上。“现在真正的灶画已画得很少,只能在纸上画画。”言语间,李汉杨尽是感慨。
灶画又叫灶头画,是早年沙地比较独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曾经在农村地区,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一幅幅仔细勾勒、寓意丰富的灶画,能使整个厨房都热闹起来。
“过去,砌灶头在农村是一件大事,好灶头谐音‘好兆头’。从58年当泥瓦匠开始,我这辈子少说也帮人砌了一千多副灶,画了两千多幅灶画。”回忆过往,李汉杨打开了话匣子。
自小就痴迷绘画的李汉杨读完初中后,就拜师学起泥瓦手艺。师傅、师兄弟们在砌灶的时候,他就在灶头描描画画,画些村民喜欢的山水、老虎、仕女等。由于小时候喜欢看连环画,李汉杨将画面牢记于心,然后在画灶画时仅凭自己的记忆徒手绘画,画的灶画栩栩如生,深受村民喜欢。当年本村及周边村的村民每当需要砌灶时都邀请李汉杨去画灶画。“才干了三天学徒,就有人请我来画,10天修了7副灶,画了10多幅灶画,师傅欢喜得不得了。”李汉杨得意地告诉记者。
“画灶画非常有讲究,每幅画、每个形象都有故事和寓意。比如新婚家庭砌灶要画童子和鱼,寓意着年年有余,童子具有早生贵子的象征;而上了年纪的本家就比较喜欢神话演义。那时候,我一边画着,一边在脑袋里回想画面,嘴里复述着三英战吕布、哪吒闹海等故事。本家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叫好着,现在想起来也真是很美好的回忆。”李汉杨说。
如今,李汉杨早已赋闲在家颐养天年,但仍念念不忘手艺,平时在家仍然喜欢在白纸上画灶画。灶画已经从家家户户的灶台上离开,但又一幅幅留在了李汉杨的纸上,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艺术,依然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