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攻坚战全面打响
时间:2015-10-30 A+   A- 举报

东海镇云祥村沟面宽阔整洁。

 
近海镇公益村今冬明春水利建设已启动。

 
南阳镇永和村村民正在进行水环境整治工作。

【阅读提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去年,全市水利建设共完成各类土方461.7万方;疏浚整治横河161条、泯沟4880条;埋设贯通涵10050座;完成宅垅填埋13公里。当前,已进入农村水利建设的最佳时节,全市各地真抓实干,正在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 

规划:未雨绸缪

我市靠江临海,属于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境内沟河纵横,规模小、分布密,拥有一级南通市管河道2条,二级县管河道17条,三级乡管河道57条,四级横河1879条,五级泯沟57878条,全市泯沟数量占南通市总量的2/3。

近年来,市水务局认真编制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分区域推进以窄沟拓浚、宅垅(废沟)填埋、沟河贯通三大工程为重点的高标准沟河整治工程,着力解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合并沟面过窄、间距过小的泯沟,提高泯沟疏浚标准,疏浚后的泯沟水面宽不少于4米,水深1米以上;横河疏浚以清淤、整坡为主,水深1.5米以上。

项目科学建设,规划是前提。为打好今冬明春水利建设这场硬战,市水务局提早谋划,从6月份开始要求各镇乡、园区认真调查摸底,编制年度实施计划后上报市农水指挥部备案。针对各地上报的实施计划,市水务局多次组织人员前往各地开展测量工作,确定具体工程量。

在9月18日召开的今冬明春水利建设动员大会上,确定了2016年度农村水利建设的总体任务是:完成土方450万立方米,完成全部725条粪污沟河的治理,整治宅垅个数10000个(其中宅垅回填不少于2000个),回填泯沟1000条;每个镇乡至少完成一只埭范围的沟河合并示范点工程。

根据规划,各镇乡、园区作为农村水利建设的责任主体,需成立农村水利建设领导小组,财政、水利、监察、国土、电力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协作配合,实现各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管理:先建后补

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投入少、项目散、成效差”现象。为提升水利建设项目质量,调动镇乡实施水利建设的积极性,2012年,市水务局提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先建后补”的思路,但具体如何实施,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我市确立了水利设施项目“先建后补、优级优补”的建设管理方式。即项目采取“先建设、再验收、后补助”,由村、镇提前按市政府匡定的小型水利建设总体工程量要求,按轻重缓急原则先行开展水利项目的施工建设,等来年工程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后,由市政府组织市水务、财政、纪检等部门联合开展验收,验收合格,由市财政按最低80%的比例支付工程款,且根据质量等级实施优级优补。反之,则由镇、村自行承担建设费用及其产生的后果,一旦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相关责任人还要“吃不了兜着走”。

“‘先建后补’的好处在于让国家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用在看见的每一粒沙,每一个石头,每一方混凝土上。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建好后,要为农业产业服务的,只有从质量上把关,建成美观实用的工程,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市水务局副局长查春威说。

同时,各镇乡、园区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使用规定,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批准的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使用资金,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使用。

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我市实施“先建后补”后,全市总计开展疏浚河沟、埋设涵闸、整治宅垅等小农水工程多达10000多个,投入建设资金高达8000多万元,却没有出现过一处“豆腐渣”工程,没有发生过一起建设资金被挪用贪污截留等案例,也没有发现过一个虚报、多报水利工程项目及施工量或高估冒算工程款的情况,也没有一个镇(乡、园区)在市政府设立的工程竣工验收时限内拖延或未完成建设任务。

质量:三方检测

三分建,七分管,水之兴利在于建,利多利少在于管。因此,现代水利工程需要现代化的建管体制。

在水利建设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市水务局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定期下乡巡查,对存在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整改。而在各项目完工后,各镇乡、园区首先进行自查,然后再自行安排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施工项目进行再检,以确保申报市级验收前自检合格,最后由水务部门对全市各镇乡建设项目进行抽检。如此三次检查,结合“先建后补、优级优补”的政策,各镇乡、园区再不敢“缺斤短两”、蒙混过关。

各镇乡、园区切实做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后的长效管护工作,完善管护机制,落实管护队伍和责任人,做到疏浚整治一条,移交管护一条,确保农村河道运行安全和充分发挥效益。

汇龙、南阳、北新、海复、东海等镇乡陆续对辖区内沟河实施服务外包。即由政府发包,将部分村的垃圾收集、沟河整治统一外包给专业的河道清理公司。由专业公司每天对责任区进行2次保洁,做到垃圾日清日运,沟河内水花生、野茭白等恶性水生植物及时清理打捞。这样,原先的互相推诿、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专业的清理队伍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清理队伍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拆除,安全系数较高。

部分镇乡还对各个村疏浚整治好的沟河水面及时发包养殖,做到应养尽养,以养促管。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管护人员、管护经费,与村民签订承包协议书。并投入经费支持承包户投放鱼、蟹等水产品苗,保持沟河水面清洁,水系畅通。

群众思想通   宅垅整治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近年来,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加强与人民群众直接相关的民生水利建设,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然而在新农村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我市推行宅垅整治的过程中,很多老百姓拍手叫好,但也有部分群众认为,这宅垅就在我家旁边,要疏浚还是填埋都是我们家的事情,哪能政府说填埋就填埋了呢?

诚然,在我市总长度22000多公里的河道的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同时也给我市的水环境整治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长久未治理的河道内遍布拦网、鱼簖和垃圾,有的成了一潭死水,甚至干涸,一到夏天蚊虫滋生,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

而在惠萍镇河湾村,我们看到全村的所有宅垅被填埋后,不仅碍眼的垃圾不见了,平整之后的土地被周边老百姓种上了蔬菜,原本一无是处的宅垅变废为宝。村支书告诉记者,由于先前做好了群众工作,和老百姓讲明了利害关系,在整治宅垅的过程中,村民们都自愿前来帮忙。

在海复镇,为发动广大村民自觉参与水环境整治,该镇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工作。每天傍晚5点,《海复之声》广播准时响起,宣讲水环境整治工作的意义;在正能量加油站,文艺骨干们把水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融入自编自导的节目,通过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千人百团宣讲队的政策辅导队,深入到各村宣讲,确保水环境整治的意义家喻户晓;各村村委会召集在村横河中设置捕捞设施的村民进行清理动员,与他们签订《河道清理工作协议书》。

农村宅垅整治整体上受益的是农民群众,所以要做好宣传,要做好群众的工作,进而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到其中的热情。

本报记者  陆金秋  摄影  姜新春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