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启东人刘娟
阅读提示:
在花园路农贸市场,有一个蔬菜摊位生意格外好。细心的人会发现,那些来买菜的市民连价格都不问,付完钱拎拎菜就走。“刘娟这个人心眼好,讲诚信,我们都信得过她。”她是谁?刘娟,一位来启东已整整10年的山东媳妇。
忙碌,从凌晨3时开始
7月12日凌晨3时,没有闹钟,按照习惯,租住在城南一家民房的刘娟同往常一样准时起床,接着把13岁的女儿圣楠喊醒。这几天丈夫马鸿达生病住院,懂事的女儿主动要求帮忙。两人简单梳洗后,刘娟带着女儿骑上电瓶三轮车来到城东蔬菜批发市场。
虽然天还没有亮,但摊主们已经进场了。刘娟熟练快速地在各摊位间穿梭,批发了芹菜、紫包菜、香菇等几样蔬菜,装了满满一车。刘娟擦擦汗,母女俩驾车往花园路农贸菜场驶去。
4时30分,到达目的地。刘娟与女儿开始做准备工作,两人将车上的蔬菜卸下,并把自家地产的蔬菜从摊位里搬出,青椒、芹菜、毛豆……一样样摆放整齐。
5时不到,花园路农贸市场开始热闹起来,刘娟摊位前围上来好几个顾客。“给我称10斤土豆、5斤毛豆、3斤胡萝卜。”“我要2斤青椒。”……“阿姨,你这青椒是两斤二两,2块3一斤,你就给我4块5吧。”“女儿,你去给这位老奶奶装袋子,顺便再拿点黄瓜上来……”虽然顾客较多,但刘娟一点都不忙乱,笑嘻嘻地装袋子、收钱,还不时和顾客聊上几句。
来买菜的方阿姨家住香格花园,她每天晨练结束都会来刘娟这买菜。说起刘娟,方阿姨竖起了大拇指夸奖道,这人心眼好,讲诚信。“昨天我买了4块5的香菇,一开始没听清楚以为是7块5,她立即把3块钱退了给我。
6时许,来刘娟摊位的顾客越来越多,刘娟与女儿忙得团团转。直到上午10时,刘娟才可以抽空喝上口水,端起大清早凉好的一瓶白开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尽。
差不多将近中午12时 ,刘娟收拾了一下摊位,与女儿去医院探望老公。“1点我还得来,快餐店把菜单传过来了,整理好了送去。我这菜摊要到晚上7点多才能收摊。”刘娟告诉记者。
开心,当努力得到回报
今年38岁的刘娟来自吉林长春,丈夫马鸿达是山东苍山人。他俩相识、相恋于北京打工期间,1997年结婚。婚后小两口觉得,再不能就这么随便打打工挣点零花钱了,得为将来考虑。2001年,一个偶尔的机会让刘娟夫妇的生活出现了转机。“家里有个亲戚在启东卖蔬菜,亲戚说只要你们过来,肯定能挣钱。”亲戚的电话让刘娟的心起了波澜,到底去还是不去,刘娟一时难以抉择。“去,只要有一丝机会就不能错过。”
刚到启东,刘娟感觉自己是“两眼一抹黑”,完全摸不着头绪。幸亏有亲戚的指点,刘娟与丈夫每天批发蔬菜去花园路农贸市场贩卖,还在北新镇民新村租种了7亩地。但他们原先是打工族,对种菜不在行,辛辛苦苦5个月,地里却没捞到任何收成。
尽管如此,刘娟夫妇并没有灰心。考虑到女儿上学问题,刘娟便在汇龙镇汇东村重新租种了几亩地,除了每天要准时卖菜,还得自个儿种地。白天卖菜回到家后,晚上还要去伺弄菜地,除草、浇水……夫妻俩一天只睡几个小时,忙的时候连眼都合不上。几年下来,刘娟夫妇手头有了点积蓄,便又租种了数十亩地。
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靠的就是诚信经营。刚开始时,刘娟的生意并不好做,来买菜的都觉得她是外地人不好交流,不值得信任。刘娟将心比心,不是纯粹去卖菜,而是和顾客交起了朋友。遇上来买菜的,她都会笑脸相迎,从不会缺斤少两,客人走的时候她还会塞上一个土豆、一根黄瓜,或者一小撮葱。就是靠着这样的“经营方式”,回头客越来越多,除了每天供应多家饭店、小餐馆,很多市民上菜场买菜,第一站就是刘娟的蔬菜摊。
渐渐地,刘娟的生意越来越火。两个月前,刘娟听顾客反映不敢再买豆芽了,生怕买到“毒豆芽”。“只要是你卖的,我们就放心。”看到有这么多人鼓励自己,刘娟信心倍增,她从黑龙江购买了一批小黄豆,自己动手发黄豆芽和绿豆芽。每天500斤豆芽,都是一上市即卖光。
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刘娟想到了山东苍山的亲戚们。苍山地处偏远,在那里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在刘娟的鼓动下,陆陆续续有人来到启东,如今有10多个苍山人在她的大棚里种菜。还有一些人比较年轻,刘娟便想尽办法帮他们找工作。 老乡王军利来启东已有3年多,目前在帮蔬菜老板开车,每月有几千元的收入。“一想到这些,我总是十分高兴。”刘娟说。
期盼,在启东安家落户
刘娟说,这辈子最感亏欠的就是女儿和父亲。因为要卖菜挣钱,根本顾不上女儿,她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靠她自己。早晨出门的时候,女儿还在睡觉,半夜回到家里,女儿也早已睡下。刘娟都没有时间帮女儿做一顿热腾腾的饭菜。女儿来启东的时候只有6岁,现在都长成13岁的小姑娘了。女儿很懂事,常常帮忙干家务、卖菜。
说起自己的父亲,刘娟哽咽了。4年前的一天早上,正在卖菜的刘娟接到了娘家的电话,说父亲过世了,当时刘娟的电话“啪”地一声掉在了地上。赶回吉林,看着已躺在灵柩里的父亲,刘娟哭得伤心欲绝,她责怪自己没有好好孝敬父亲,她责怪自己没能和父亲见上最后一面……
来启至今,刘娟才回过一次娘家,就是父亲突然离世回家奔丧,每天的繁忙和劳累,让她根本无暇顾及亲情。本来计划今年7月份回一趟娘家,却因丈夫突然住院又耽搁了。“特别想我的妈妈,肯定要回趟家。妈妈每次打来电话,都会哭,她太想女儿了。”
10年了,刘娟夫妇手里已经有了点积蓄,这些辛辛苦苦起早贪黑而来的钱,让刘娟夫妇对未来充满祈盼,萌发了在启东安家落户的念头。“每天多赚点钱,给孩子攒足学费,等过些年,再攒点钱,买个房子,把老人们接过来,全家都在启东落户。到时,我就会告诉我的那些顾客,我现在可不是外地人了,是正宗的启东人!”刘娟用生涩的启东话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蔡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