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发生在寅阳镇林启村的一个普通的泥水匠和他不普通的家庭中。问起朱松石呵护病妻16年的感人往事,他客气地回绝:“不要写我,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因为如果没有了她,这个家就不成其为家。”记者诚恳地表示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并且帮助他治好妻子的病,他这才打开了话匣子。
他认识小慧时,她在上海做冲床,是一个漂亮能干的姑娘,性格有些要强,为人处事也挺理性。1993年,两人组成了甜蜜的小家庭。第二年儿子的出生,给家里增添了更多快乐。令朱松石想不到的是,幸福生活也从这里转了弯。妻子产后开始身体不好,自觉浑身不适,情绪紧张焦虑,身体日渐虚弱。开始两年还能做些简单的家务,发展到后来几乎是瘫痪在床,从头到脚的衣服都需要丈夫帮他穿。
带着妻子四处求医不见好转,有人说是他家风水不好。病急乱投医。只要妻子能好,他能做到的他都愿意去试。2002年,他另选宅地起了3间平房,为此欠下的3万多元债务至今还未还清,但妻子的病情仍不见好转,昔日活鲜泼泼的人整天病怏怏的,衣食不能自理。孩子还小,生活还要继续。为了照顾家里,他尽量在离家近的地方流动打工。每天早上帮妻子穿好衣服洗漱好做好早饭出门,中午来得及的话自己回家照顾妻子,走得远的话就请老父亲过来给儿媳妇做一顿饭。一天高强度的工作下来,到了晚上回到家里,冷锅冷灶,一切都要他来动手。说不累,那是假的;然而,他却日复一日地坚持了十多年,始终对病妻不离不弃,用一个男人的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让他高兴的是,儿子比同龄人早熟、懂事,小学二三年级时就能在妈妈的指点下上灶做饭,还以寅阳初中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汇龙中学公费生。
看着丈夫默默地为家庭付出,妻子既为拖累了丈夫而内疚,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就在前不久的一天傍晚,他收工回家,推门看见妻子躺倒在堂屋的地上,旁边是一个药瓶和几粒散落的药片。醒过来的妻子对他埋怨:“170多粒吃下去都没有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安定片呀!”他吓得腿都软了,不敢告诉妻子实情,一面小心翼翼地劝慰妻子“你的病慢慢会治好的”,一面在心里暗暗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 还是在五六年前,妻子曾悄悄地服下过量的镇静药,幸好上小学的儿子暑期在家发现及时,大家把小慧送医院急救抢回了一条命。受了这次惊吓后,他比过去更加细心了。妻子总说睡眠不好让他买药。为防万一,他瞒着妻子把大小形状和安定片极为相似的维生素B1带回家,在药瓶外面写上“安定”。这一次虽是虚惊一场,那一晚他依然守着妻子彻夜未眠。
刚巧第二天中午,儿子打电话回来讲讲自己的学习,问问家里的情况。怕影响儿子的情绪,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孩子。让他意外的是,晚上儿子又打电话回来了。原来细心的儿子白天从父亲的语气中感觉到异样,以为父亲和母亲发生了不愉快。体谅忙里忙外艰辛的父亲,放心不下病中忧郁体弱的母亲,儿子抽空再打电话回来,像个大人一样叮嘱父亲“让着点妈妈”。儿子的懂事让他欣慰,儿子的早熟又让心酸,这个坚强的汉子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恳求妻子千万不要再想不开了:“有你在,这个家才是完整的。”
幸好,朱松石那不普通的家引起了各方面关心,政府为妻子办理了低保,学校将贫困生资助的名额留了孩子,亲戚朋友们一直默默地帮助着他,让他感觉自己不是孤军作战。有医生认为,他妻子患的是产后抑郁症。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妻子早日康复,两人共同把孩子培养成才。不管怎么样,他说他会尽力继续前行,因为,妻子和孩子需要他。 本报记者 黄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