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秧精”的幸福生活
时间:2008-12-08 A+   A- 举报

11月25日,记者慕名来到合作镇有名的鱼苗养殖户陈裕平家采访,得知主人到七八公里外的永阳鱼苗基地去观察一下鱼苗长势,说是马上回来。宅院里,聚集着一群购买鱼苗的鱼秧贩子和买苗群众。大家在耐心等待主人归来的同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陈裕平这些年来的“弄鱼秧”经历。

从北新镇新庄村赶来的施善生从事了几十年的鱼苗贩卖。“陈裕平的鱼苗质量靠谱,贩他的鱼苗最踏实了。”言语里,充满着对他的羡慕和敬佩。”“哎,真是不简单。”就在人们的连声夸赞中,骑着摩托车的陈裕平载着妻子赶回了家。下水、捞鱼、称重,叮嘱养鱼事项,片刻工夫,上百斤鱼苗就销售了出去。

采访的话题就从陈裕平如何成为名扬一方的“鱼秧精”说起。说到鱼苗,不善言辞的陈裕平开始兴奋了起来。“24年前的一天,做泥瓦匠收工回家,顺路碰上一个鱼苗贩子,得知卖1斤鱼苗的收入竟然超过了自己的一天工钱,心里就‘热乎乎’起来,试试育鱼苗,也许就是一条富裕路。”

他慕名来到十几里外圩角渔场的黄师傅家讨教育鱼苗的窍门,一次、二次、三次,黄师傅终于收下了这个虔诚的徒弟。于是,陈裕平从门外汉慢慢摸索着变成了内行人,培育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等鱼苗样样全能。随着技术的提高和销路的打开,他育鱼苗的水面从不到1亩逐渐增加到了5亩。老实人刚进市场虽吃了一些亏,但天长日久,贩子们觉得与陈裕平做买卖最踏实,他的小鱼苗越来越“吃香”了。

五六亩水面的产出毕竟有限,陈裕平寻思着扩大生产。只是,育苗池不同于一般的鱼塘,其对水体、环境、池塘的深浅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好不容易在海复镇找到了一片像样的育苗水面,那知次年发大水,二三万元刚刚育成的鱼苗跑了个精光,陈裕平坦然面对。“下次,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陈裕平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他的小本本上,除了往来的经济账,更多是育苗过程中的体会。4年前,他在永阳路口那边又寻觅到了一片15亩的育苗池塘,此后,再也没有遇到过培育养殖上的麻烦。

人家集体的渔场落败了,不少同行觉得育鱼苗没啥油水纷纷改了行,但陈裕平的鱼苗场却是越发红火。这些天,陈裕平又和村干部们商量,准备流转附近高速公路旁的30亩水塘用于新的鱼苗基地建设。届时,他陈裕平可就是启东鱼苗产销业界名副其实的“大哥大”了。       ■本报记者  姜  斌  陆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