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伯,这里就是你的家”
时间:2008-08-07 A+   A- 举报

93岁高龄的陈圣时终身未娶,虽然膝下无子,晚年却不孤独。侄儿陈德忠一家待他如亲生父亲,让老人感受到了浓酽的亲情和家的温暖。记者日前来到久隆镇久南村,走进了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75岁的退休教师陈德忠去市区看病,儿子、儿媳和19岁的孙子也都不在家,72岁的女主人丁静芬接待了我们。这是一幢老式的二底二层楼房。底楼东堂屋为陈圣时老人的卧室,前后门开着,穿堂风带来阵阵凉意。走进门去,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精神健朗、面容和善的老人静坐在藤椅里专心地看着《新民晚报》。

淳朴的女主人告诉我们,长辈兄弟姐妹6人中公公排行第二,陈圣时老人排行最小,是他们的小伯。小伯走出校门便一直在上海工作,退休后孑然一身回到老家启东,和寡居的姐姐住在一起。十余年前,姑姑离开了人世,陈德忠夫妇一合计,腾出一间房,将小伯接回了家。

在侄子家,老人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床上的被褥是侄子用新棉花弹的,身上的衣服是在服装厂工作的侄孙媳妇做的,脚上的布鞋是侄媳妇一针一线纳的,吃的药是侄孙从汇龙镇买回来的。营养品、小吃,老人没有习惯吃,重孙子就撕开包装送到老人手中。老人曾患胆管炎饮食要求清淡,陈德忠夫妇便荤素搭配,荤菜以鱼为主,佐以瘦肉。夏天他们田里回来吃冷菜冷饭,但给小伯吃的饭菜一定是热乎乎的。在大城市生活多年,老人的生活习惯比较讲究,冬天棉毛衫外套白衬衫,夏天短袖衬衫里穿汗衫,不管天气多热丝袜不会忘穿。丁静芬从不嫌老人麻烦,每天帮老人洗好衣服,将晒干的衣服折叠得平平整整放在老人床头的衣箱上。

前几年老人身体不错,常自己到附近转转。陈德忠夫妇一边忙里忙外,一边当心好小伯的去向。过一会就出门找老人,将老人搀扶回家。3年前陈老胆管发病,一个冬天连续住了两次医院。已逾七旬的陈德忠衣不解带,日夜守护在伯父身边。出院后夫妻俩更加小心地照顾小伯。老人身体较弱,过去车祸骨折时留在腿部的钢钉影响行动,陈德忠夫妇便在老人房间支了张床。近来老人体力渐弱,陈德忠夫妇俩调剂着家里至少留一人看护,走亲访友也是单独行动。住在张芝山的女儿家他们已经多年没去了。

老人关心时事,喜欢看书读报。汶川地震后,他将大半年的退休金计8000元捐给了灾区。丁静芬告诉记者,小伯自己很节俭,对吃、穿、住没什么要求。但每当从电视、报刊上看到哪里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献上一份爱心。有人议论说这钱干嘛不留给亲人,陈德忠夫妇表示:“我们照顾小伯不是为了他的钱。那是老人的一份心意,我们支持老人的义举。”在更加敬重老人的同时,他们全家也踊跃参与了单位和村委会组织的捐款。

在陈德忠祖孙三代的精心照顾下,老人除了耳背外身体状况良好,精神状态和七八十岁的人差不多。对于我们由衷的夸赞,丁静芬说得很实在:“我们的长辈就只剩下小伯一个了。看到小伯就像看到父亲一样,照顾好老人是应该的。”老人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几个阿侄男女想把老人接去,都被老人谢绝了。临行前,我们通过询问老人的感受,老人口齿清楚地回答:“蛮好,真的蛮好,就是亲生儿女也不过如此。”           ■本报记者  黄 淼 卢伶林(实习)   通讯员  陆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