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寒门学子
时间:2007-02-28 A+   A- 举报

张珏对贫困生有一腔难以割舍的爱,她于2000年创办新世纪创业教育慈博会。6年来募集慈善基金300多万元,资助了近2万名贫困生完成学业。

春节前夕,市教育大厦内的新世纪创业教育慈博会收到了来自社会各方的近百万元捐款。令人感动的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专程赶来,匿名捐款8000元,他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转交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明年我还要来捐。”

  尽管慈博协会创办仅6年,但这一机构救助特困生的慈善理念却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这也正是创办人张珏的追求。

  早在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时,张珏经常到全市各学校进行调研。每当看到有的学生因家庭经济贫困而面临辍学时,她的心里就像被塞了苦瓜似的又闷又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每一个学生回到课堂,为此她常常要拿出钱来资助贫困孩子。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的,她多么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来为贫困孩子的求学出力啊。

  2000年1月,经过市教育局领导的同意,她与50多位教育界同行一起向市民政局提出了成立“新世纪创业教育慈博协会”的申请。作为发起人,张珏在家人的支持下捐资10万元作为起步基金。当年6月,慈博协会获准成立,张珏任理事长。从此,她与许许多多贫困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王是个不幸的孩子,以高分考取启东中学后,因为父亲去世,姐姐在读中专,他体谅母亲的难处,毅然辍学外出打工,以确保姐姐完成学业。张珏得知这一情况后,与小王取得了联系,让他马上从打工地赶回学校。他的学费问题,除了慈博会每年资助1000元以外,还联系了公安部门援助2000元,让他顺利读完了大学。

  “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张珏看来,要把慈博会办好最重要的是管理。为把有限的救助款都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她与慈博会的志愿服务者一起想办法,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完善的统计制度。在市慈博协会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足有1尺高的贫困学生情况表,统计显示,2006年我市的困难家庭学生共有5215名,其中男生2512名。为了客观地反映事实,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学校,去年起她还修订了统计表格,把贫困幼儿也纳入了慈博会关注的视野。

  2002年,张珏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是她还是孜孜不倦地奔波在贫困生的学校、家庭之间。2005年10月,她的肺部动了手术,但化疗一结束她依然出现在慈博会的办公室里。

去年7月,当张珏获悉东南中学学生沈赛荣取得了600多分的好成绩,但却难以筹齐学费时,她坐不住了。她一边向孙氏助学金理事会反映情况,一边冒着酷暑,乘出租车到位于和合镇的沈赛荣家里,为他办理申请助学金的有关手续。在她的努力下,沈赛荣获得了孙氏助学金理事会1000元的资助,终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在慈博会的引领下,如今,“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慈博会发出的“中小学生一年捐献一日零花钱,救助困难小伙伴;普通劳动者一年捐献一日工资,表达一份手足情;家庭一年捐献一日生活费,捧出天下父母心”等倡议成为许多市民的共同行动,6年来,慈博会募集慈善基金300多万元,资助了近2万名贫困生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