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种果园
时间:2006-11-20 A+   A- 举报

  王成礼,62岁,退休教师,家住汇龙镇克明村。退休后,他把两个儿子丢下的3亩责任田变成了“果园”,种植的草莓、无花果、枇杷等每年收入超过1万元,成了村里农业结构调整的样板田。

引种草莓第一人

  汇龙镇克明村是出了名的草莓村,村里最早引种草莓的就是王成礼。

  那是1985年,当时,王老师每月工资只有50多元,家庭经济比较紧张。他偶然在《江苏农业科技报》上看到一条种草莓能致富的信息,于是,通过报社,他与镇江某科研所取得了联系,花了一个月的工资购买了50棵“镇引一号”草莓苗。第一年引种,第二年王老师一下子种了一亩多。一些从来没有见过草莓的村民说起了风凉话:“什么草莓,弄不好是‘倒霉’。”王老师笑着答复说:“是‘福气’还是‘倒霉’,你们等着瞧吧!”

  一晃到了草莓成熟的季节,第一次就采摘到了7公斤草莓。妻子怕被人笑话不肯去摆摊叫卖,王老师只好在学校放学后到市区摆地摊。喜欢尝鲜的市民争相购买,大筐草莓半个多小时就卖完了。这一年,王老师家一亩多草莓换回了1600多元钱,比他一年的工资还多。当年,他家买了电视机、洗衣机,这让周围群众羡慕不已。到了第二、第三年,乡邻们纷纷上门取经,王老师丝毫不吝啬无偿为他们提供种苗,周围100多个乡邻都跟着种上了草莓。

  1994年,王老师又开始寻找粒大口感好的草莓新品种,他连续多年向外地多家科研单位购苗选种。1996年,他从泰兴草莓苗种基地购得了三个草莓品种,从中,他培育出了一个果形大、甜度高的品种,取名为“梯旦”。现在,克明村几乎每家农户都种上了“梯旦”。

尝试新品求特色

  尝到了种草莓的甜头后,王老师继续引种有特色的林果作物。1991年夏天,《新华日报》上的一条消息吸引了他,该消息报道了扬州一家药厂生产的含有无花果成分的试剂,被江苏省肿瘤医院用于临床试验,无花果的医用价值让王老师看到了市场。王老师向林果部门询问启东的气候和土壤是否适合种植无花果,但林果部门说不出个所以然,只告诉他新安镇有家农户有一棵无花果树。王老师就骑着自行车找到这户人家,见到了这棵无花果树。

  1992年年初,王老师来到镇江购买无花果树苗。由于无花果树苗是在营养钵中培育的,50棵无花果树苗放了整整一编织袋,他费了好大劲才把树苗带回了启东。1994年,50棵无花果树开始产果,夫妇俩拿着新鲜的无花果到市区叫卖,没想到受了冷落。直到2000年,市民才关注起具有药用价值的无花果,于是无花果一下子成了抢手货。如今,四元一公斤的新鲜无花果常常供不应求,许多老客户则干脆向王老师预订。

今年,王老师果园里的银杏树开始挂果。王老师指着银杏树说:“这是‘养老树’,以后年年有收益。”       陆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