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老来乐
时间:2006-03-29 A+   A- 举报

黄作新,男,64岁。因为喜爱葫芦,便从种植开始,然后在葫芦上写字、画画;因为喜爱二胡,便购买书籍自学,最终学会了制作二胡;因为喜爱烫画,便自制模具,制作烫画板。黄作新的晚年生活让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填得满满的。

(一)


  一只只金黄色的葫芦上,或是画上了壮丽秀美的山水画,或是写上了平安祝福语……摇动葫芦,籽在里面哗哗作响。在长江新村黄作新的家里,记者见到了他制作的葫芦工艺品。


  黄作新与葫芦结缘于2003年。一次,他看到电视节目中报道一对夫妻放弃公职,到农村种植葫芦。看到一只只玲珑的葫芦,黄作新一下子便爱上了,他萌生了种葫芦的念头。黄作新四下寻觅葫芦种子,结果没有收获。一筹莫展中,他突然想到了上海城隍庙出售的葫芦工艺品。黄作新专程赶到上海,在城隍庙的一个商店里找到了葫芦。店主告诉他,把葫芦工艺品砸开,里边的葫芦籽可以种植。黄作新当即买了两个葫芦回家,并赶到乡下的老丈人家里,搭起了棚、种下了籽。浇水、除草、捉虫……葫芦终于开花了。2004年,黄作新种下的葫芦挂果了。


  黄作新告诉记者说,通过走访老农、查阅资料,然后不断实践,现在,他已经熟练掌握制作葫芦工艺品的技巧。他介绍说,如果让葫芦自然风干,葫芦很可能被虫咬坏,表面就不光滑,很难看。只有在葫芦未成熟的时候摘下来,然后去皮、阴干,葫芦表面才会“细皮嫩肉”。


  当年,黄作新共收获了400多只葫芦。他用电烙铁在葫芦上刻下文字和图画,然后上色。这年年底,100多只工艺葫芦“出炉”了。周围的亲戚朋友看到这些漂亮的葫芦,都十分喜欢,黃作新就把这些葫芦都送了出去。后来,制作的葫芦工艺品多了,他就试着销售,结果很受欢迎。


(二)


  在黄作新家的客厅里,记者见到了七八把大小不一、材质不同的二胡。黄作新说,这些二胡中,只有一把是花了1000多元购买的,其余都是他自己制作的。


  退休后的某一天,黄作新偶尔听到了一首优美的二胡独奏曲,他顿时产生了学拉二胡的想法。于是,他购买了二胡及《二胡入门》等书籍,自学起来。在学琴的同时,他又琢磨制作二胡。于是,他又忙开了:不知道尺寸,就去琴行反复观察,用手丈量,回来后再按比例仿制;没有材料,他就到处去讨、去捡,木桶、铁罐等都成了材料。黄作新制作的二胡中,有一把特别精美。黄作新介绍说,这把二胡的琴轴、琴杆都是红木,他还专门购买了一张蟒蛇皮蒙琴筒。他说,这把胡琴的音色比花钱买的那把还美。


  偶尔,黄作新会带上二胡,在长江新村的小花园里拉上几曲,乐曲声常常吸引了许多居民。


(三)


  黄作新的家里还摆放着不少他自己制作的烫画。黄作新说,制作烫画先要制作模具,然后再用电烙铁依着模具在木板上烫画。制作模具最麻烦,一个模具常常需要一个多星期,但他乐此不疲。在一个盒子里,记者见到了20多个形态各异的模具。


  学制烫画以来,黄作新共制作了100多块烫画。去年春节,他的老伴还拿着这些烫画在文峰大世界广场上设摊出售。                   陈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