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满玉,女,59岁,祖籍北京。1989年,她跟随启东籍的丈夫来启居住。多年来,她用柔弱的双肩负起了服侍婆婆、照顾丈夫、扶养儿女的责任。如今,她的女儿作为中国维和医疗队队员战斗在西非丛林,儿子则在军营,她自己独自一人生活在启东。
和煦的阳光下,田满玉戴着一副眼镜,坐在和平路长江路口的一个小缝纫加工点前,为店主干锁裤边的活挣些“外快”。她笑容恬静,动作轻柔。
熟悉她的朋友都知道,最近田满玉是既开心又担心。她的女儿周娜作为中国维和医疗队的队员正战斗在西非丛林。10月6日的《参考消息》用一个整版介绍了在西非丛林的中国维和医疗队队员的情况,并配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上,3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正在厨房里做月饼,图片最左侧的高个女孩就是周娜。
田满玉把照片剪了下来,随身携带,这照片让她得到了些许安慰。从5月1日起至今,她就没有再见到过女儿,只接到过女儿从万里之外发过来的几条短信。西非丛林的状况那么复杂,女儿在那边过得好不好?她为女儿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不免忧心忡忡。
田满玉,这个出生在北京大都市的女性从北京辗转到四川,再跟随丈夫到启东,这么多年来,面对生活的艰辛,她始终乐观开朗,全身心地照顾家人,给了家人无尽的爱。
田满玉高中毕业时,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北京支边来到了四川。在四川,她与启东籍的小伙组成了温馨的小家庭。1989年,远在启东的婆婆突然高血压中风,瘫痪在床。为了照顾婆婆,当年,田满玉和丈夫设法从四川调回了启东。田满玉告诉记者,在四川时,他们夫妻俩都在核工业部下属的一个企业,生活状况不错。回到启东后,因为地区差别,夫妻俩的工资都降了好几级。后来,田满玉所在的企业改制,她下岗了。
尽管生活并不如意,田满玉始终没有一句怨言。那时,婆婆还住在乡下的老宅,每逢休息日,她都会起个大早,去菜场买点菜,然后夫妻俩骑30多里路的自行车,赶到婆婆身边,陪婆婆说说话,帮助洗洗涮涮。躺在病床上的婆婆见这个北京的儿媳妇毫不嫌弃她,高兴得逢人就夸:“自己命好,摊上了这么一个好儿媳。”
1993年,田满玉的婆婆过世了。几年后,丈夫也患上了重病。她陪着丈夫到处求医问药,一天24小时几乎都陪伴在丈夫身边。这期间,远在北京的父亲也病重住院,她还要时常抽空去北京看望父亲。为了不让在军校的女儿和部队的儿子担心,她独自一人承担了所有的一切。
2002年下半年和2003年上半年,田满玉的丈夫和父亲相继去世。儿女不在身边,加上亲人的离去,田满玉倍感孤独。但她把这一切深深地埋在心里,总是向儿女报喜不报忧。在启东,田满玉认识了好几个朋友,她们常常聚在一起聊天。采访时,田满玉的两个朋友也正好在场,她们对田满玉的乐观和坚强赞叹不已。
谈起儿女,田满玉的笑容更灿烂了。她说女儿和儿子都很孝顺,尽管他们都在部队,工资不高,但都抢着为家里分忧。丈夫生病治疗,共借了8万多元钱,这债直到去年年底,才在儿子、女儿的合力下还清了。“现在债没了,我的生活也更轻松了。”田满玉对生活总是那么乐观。 陈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