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种田爱“尝鲜”
时间:2005-10-20 A+   A- 举报

  张松,59岁,家住近海镇利民村。张松夫妻俩共种植了8亩地,年收入超过2万元。谈到种田,喜欢带头进行农事调整的张松说:“我己经种上了‘瘾’。”

  18日下午,记者来到近海镇利民村,走进了张松的秋豌豆田。豌豆藤不到20厘米高,捋开藤和叶,竟露出密密麻麻的豌豆荚。


  张松正在自己的田里摘豌豆,还有不少来帮忙的邻居。今年59岁的张松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轻得多。他指着碧绿的豌豆田说,照这样的长势,每亩净收入将超过1000元。


  张松是村里第一个种秋豌豆的人。1995年,那时候仍然是“一熟蚕豆一熟麦子”,除了种点棉花外,几乎不种植什么经济作物。张松留意到本市有的地方种秋豌豆收入好,就想办法购买到了种子,开始学种秋豌豆。他告诉记者,第一年试着种了一亩多,因为没有种植经验,几乎没有什么效益。但是他不气馁,第二年继续“实验”,虽然也失败了,但他掌握了一套秋豌豆的种植和防病技术。直到第三年,他种植的秋豌豆才真正赚到了钱。


  张松说,种植秋豌豆要看准本地的茬口。他率先尝试着改变了过去的种植模式,把蚕豆和麦子改成了麦子和西瓜。在西瓜收获后的间隙正好种植生长期只有45~60天的秋豌豆。这样与原来的种植模式比,等于多收了一熟。而且,种植西瓜的经济效益也比种植蚕豆好。见张松种植效益明显提高,周围群众纷纷仿效。


  刚开始种植时,缺少销路,张松就到附近的近海农场找熟人,把秋豌豆搭销出去。后来种植的人多了,形成了市场,销路渐渐不成问题了。现在村里有了自己的经纪人,代销点上天天都有大卡车来装秋豌豆。“这不,再过几天,广州来的大卡车一次就要10吨的秋豌豆,恐怕我们还拿不出这么多的货呢。”张松笑着对记者说。


  秋豌豆生长期短,除了要抓住种植时机外,防治病虫也是个关键。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钻心虫等都是秋豌豆的天敌。让张松感到特别轻松的是,现在每到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刻,镇政府和村委会都会通过自办广播节目宣传,提醒广大农户。因为秋豌豆的用药比较特殊,镇农技部门还为他们统一组织农药,价格便宜质量好。


  豌豆种子的质量也很重要,多年来,张松义务为周围的群众代购种子。豌豆的种子比较贵,每公斤7元以上,每亩的下种量又大,要20公斤左右,每年他总是提前到每一个户头去统计、收钱,再联系购买。


  当记者询问起种田到底有多少收入时,张松笑了:“西瓜和豌豆每亩的收入在4000元以上,去掉成本,我的8亩地净收入在2万元以上。”“那么,种的麦子呢?”“麦子主要是为种西瓜服务的,不计入收入的。”说到这里,来帮忙的邻居也都乐了。原来,收麦子时,农户们把麦茬留得高高的,这是为了让西瓜藤扎下株,不被强风吹起。


  在利民村收购点,记者了解到,豌豆现在的收购价是每公斤3~4元。今年由于气候原因,豌豆的产量不高,但张松却不以为然。他说,该赚的钱早已到手里了。原来今年遇上了干旱,西瓜发棵慢,但由于他们全力以赴抗旱,西瓜长势没有受到影响,特别是到了后期,西瓜不仅结得多,价格还是往年的一倍多。张松一脸丰收的喜悦,他指着成片的农田,又谈起了新的“尝鲜”计划:“我们这里的地都抢着种呢,明年我们还要在沟沿等不适合西瓜生长的边隙地里种青毛豆,到时,收入还要提高呢。”   陆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