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涛,志良镇司法所长。任职5年来,共调处社会矛盾130多起。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他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被誉为弱势群体的保护神。
为了伤残军人不流泪
志良镇蟠龙村黄小健,1999年12月1日应征入伍,在辽宁省丹东市某部炊事班工作。在部队的一次训练中,黄小健因脑血管畸形破裂,造成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于2002年12月3日在部队初步治疗后回家,当时部队给予二等甲级病残鉴定。
回地方后,黄小健的档案材料一直在地方和部队之间寄来寄去,造成黄小健的优抚金迟迟得不到落实。黄小健父母多次上访有关部门,要求迅速落实优抚金。2003年,黄小健父母在多次上访无果、家庭无钱继续给他治病的情况之下,放弃了对他的治疗。
林建涛了解后,一方面做黄小健及其父母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联系市民政局和人武部,就有关情况反复磋商。鉴于黄小健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状况,林建涛自己掏钱带黄小健去市人民医院作病残鉴定。2004年6月10日,林建涛和市民政局、人武部的领导一起踏上了去丹东的旅程。历时11天,林建涛和职能部门的领导通过与沈阳军区部队领导多次面对面商榷,最终圆满解决了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林建涛为黄小健家庭支付了差旅费、医药费等2000余元。每每提及此事,黄小健父母总是感动 得热泪盈眶,直说:“林建涛是个大好人啊!”
为了维吾尔母女重新团圆
2004年3月5日,志良镇维吾尔族的嘎曼告诉林建涛,她16岁的女儿小梅被一个40多岁的男人拐走了。林建涛多方调查后获悉,带走小梅的男子是志良镇二补村的袁某。袁的弟弟、弟媳、侄子、侄媳都在北京做生意,林建涛通过他们弄清了袁在北京的电话号码。但多次拨打,袁都没有接,直至关机,事情陷入了僵局。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小梅从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大街3号写信回家称,后悔自己轻信他人,现在极想回家,又苦于身无分文不得脱身。信封上的邮戳是通州区新华大街,小梅的落脚点有了眉目。
根据这一线索,林建涛分别与市司法局、公安局、民族宗教事务局、志良派出所取得联系,各单位相应开出了有关证件。3月8日,林建涛同小梅的父亲乘车前往北京。由于人生地不熟,找遍了整个新华大街,未见3号门牌。林建涛及时与当地的派出所联系,在当地警方的帮助下,终于在新华大街的一个门面上找到袁的弟弟。在对袁的弟弟反复教育开导后,他提供了袁的确切地址。当家乡的亲人出现在小梅面前的时候,她禁不住号啕大哭。
离别多日的女儿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嘎曼一家人握着林建涛的手激动地哭了。
为了百岁老人幸福安宁
志良镇某村102岁的赵老太有7个子女,其中最大的女儿85岁。兄弟姐妹为赡养母亲产生了矛盾,村委会多次出面调解未能解决。林建涛知道后,立即召集赵老太的子女,以情服人、以理感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使兄弟姐妹认识到赡养母亲、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2003年3月15日,老人的7个子女终于达成赡养协议,每家每年给老人100元钱,老人生活由7个子女轮流照顾,医药费用平均摊派。至此,这位百岁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了保障。
为了离乡游子的归根
志良镇二效镇村3组的陆安平,1979年因生活所迫远走他乡,26年来杳无音讯。这期间,陆安平在昆明结识了湖南籍女青年谢辞元,两人随后结婚,并先后生育了一子一女。
有了家室的游子开始厌倦了漂泊,2005年4月1日,陆安平携儿带女从昆明回到了志良老家。可眼前的情景,令这个归乡的游子泪流满面。父母早亡,家中无房、无责任田,看到邻居安居乐业,自己却不知落脚在何处,陆安平一筹莫展。他的两个孩子因为户口至今未报,上学也成了问题。
林建涛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同村里联系,调查核实,及时为两个孩子申报了户口,并向学校反映情况,免去了孩子的学杂费,解决了孩子的入学问题。他又同村干部、村民组长走家串户,反复做村民思想工作,为陆安平调剂了责任田,并说服有空房的村民,借给陆安平一家四口居住。后林建涛又为陆安平办理了经营水产品的个体劳动营业执照,安排他的妻子进入镇箱包厂打工,解决了一家四口的生计问题。浪迹天涯的游子,终于在故乡扎下了根。
沈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