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方言研究二十载
时间:2005-09-20 A+   A- 举报

卢今元,76岁,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员,从事吕四方言、启东方言、南通方言的研究已有20多年。他不仅把吕四方言介绍到了中国方言学术界,而且使南通话作为江淮方言区的一个点被收录进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目前,他正在编撰40万字的《吕四方言研究》。

鹤城吕四的许多美丽传说早已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千年古镇所独有的方言在吴语系中也堪称一绝。以专业方法研究吕四方言,并使吕四方言引起中国方言学术界重视的就是原吕四中学校长卢今元。 


       9月15日,在吕四中学一幢教师宿舍楼里,记者见到了卢今元。走进陈设简朴的屋里,最显眼的就是桌上那一堆一堆的书稿和书柜里那大本大本的书籍。


  1960年,卢今元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南通师专教授现代文学。从那时候起,他就开始关注家乡的方言。十年文革时期,他利用学校停办后有大量空余时间的机会,刻苦钻研国际音标、方言学术、音韵学素,为将来研究方言打下了基础。回到家乡吕四工作后,他对吕四话声母、韵母、声调、声韵调的配合关系等进行了十分专业的调查和研究。


在吕四话中,“官”、“干”、“端”等字发音后都有“M”韵,这个在吴语其它方言里所少有的现象引起了卢今元的注意。真可谓十年磨一剑,1983年,他把多年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吕四方言里的“M”韵》寄给上海复旦大学,并参加了由该校举办的全国性吴语研究学术交流会议。他的论文引起了专家教授们的关注,语言学家李荣在作学术报告时专门对吕四方言里的“M”韵作了论述。卢今元的这篇论文后被编入《吴语论丛》。


地方方言往往只有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才能听得懂,如何让吕四方言也像普通话一样让人读得懂呢?卢今元开始了工作量十分繁重的同音字表的研究。经过系统的研究,1986年,他的《吕四方言说略》一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权威刊物《方言》杂志上,从此,存在范围很小的吕四方言走进了全国方言学术界。


       为了让人更深入地了解南通地区的方言,卢今元还注重于吕四话、金沙话和南通话的比较研究,先后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1996年,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收录了全国官话地区的90多个点的方言,而南通话则作为江淮区的一个点而被收录了。这套书的编写目的是为普通话词汇的规范作参考的,卢今元在根据所规定的条目进行语音词汇调查时,做了大量细致而艰苦的研究工作。而他的稿费就是这套价值800元的图书。


      有人说,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方言中还常常保留了古语中很典雅的口语。在长期的方言研究中,卢今元解答了诸多让现代人难于理解的语言难题。最有代表性的是,吕四人总是把通东地区筑于宋代的捍海大堤范公堤称为“皇岸”。何谓“皇岸”?一些反映吕四地域文化的书说到“皇岸”时,总说是“皇帝修的”或“用皇粮修起来的”。其实这是个误解。在多年方言研究中,卢今元发现这里的“皇”是古义“大”,而“岸”的本义是指“高出于水边的陆地”,即相当于今天普通话里的“堤”。所以“皇岸”一词是地地道道的古语,就是“大堤”的意思,跟“皇帝”、“皇粮”都没有关系。


  在对家乡吕四地域文化进行研究的同时,他对启东话的研究也颇有建树。1993年修订《启东县志》时,他作为特邀编撰人,单独修订了启东方言部分。


卢今元在方言领域的独特贡献引起了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市领导的关心下,他开始加紧整理40万字的学术专著《吕四方言研究》。今年76岁的他每天都在伏案抄写、整理。他告诉记者,明年的这个时候,估计就能把成稿交给出版社了。


  采访中,卢今元感慨时间不够用。本月22日,他又要去苏州大学文学院参加全国汉语言学会第13届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他说,在有生之年能让家乡方言的研究更为系统化、理论化是他最大的心愿。
                                     陆   伟
                报料:吕四港镇政府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