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青春与城市的故事,总在奋斗的烟火里绽放光芒。在启东这片江海交汇的热土上,无数年轻的身影正以拼搏为笔、以热爱为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他们或是在创新浪潮中勇立潮头,让创业梦想扎根黄海之滨;或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用汗水浇灌城市发展的沃土;又或是在市井街巷里拥抱生活,将青春的热情融入启东的每一寸肌理。
今起本报开设《我的青春在启东》专栏,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记录下青春奋斗的足迹,见证青春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美好,共绘属于启东的未来新篇!
本报记者 卢靓
“捏塑,就是一种对生活的回归。”在环球大厦23楼,一间布置雅致、充满手工气息的陶艺工坊内,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姜娜,身着靛青扎染围裙,正俯身指导几位青年学员。一旁的拉坯机上,旋转的白泥在她修长的手指下渐渐成型,指尖的力道节奏稳健,动作轻柔却极富力量感。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照亮了屋内陈列架上那一件件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美学的陶瓷作品,釉色温润,造型灵动,像是有了自己的呼吸。这间名为“青蓝文艺(五行陶舍)”的艺术工作室,如今已成为启东文艺青年的新晋“打卡地”。
2009年,姜娜刚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便随同为工艺美术师的丈夫韩光大从景德镇来到启东。彼时,启东这座滨江靠海的小城尚未与陶艺产生太多联结。
“当时启东的文化气息很浓,但陶瓷艺术的土壤还未形成。”姜娜回忆,“但我能感受到,这里有一种向内生长的文化渴望。”于是,他们在台湾风情街开办了启东第一家陶吧,希望以景德镇的传统手工技艺,为这座城市注入温润的人文气息。
然而创业之路并不平坦。“手工陶瓷叫好不叫座”,姜娜直言不讳。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快速调整方向,将非遗技艺与美术教育结合,通过手作体验、文化讲解、绘画课程等方式,让陶瓷“活”进日常生活。“我们不只做器皿,更是在传播一种生活方式。”韩光大补充道,“艺术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它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能触摸到。”
每逢周末,这间工作室总是人声鼎沸。“这是祖先的语言,也是你和自己对话的方式。”姜娜会在课上引导着不同年龄的学员感受瓷土的灵性。姜娜笑着说,“我们从不搞流水线,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兴趣和节奏。”她为孩子设计了生肖陶偶课程,启发他们用泥土表达童心;为上班族开设“减压陶艺课”,让泥与水的互动成为心灵的疗愈;而对老年学员,则引入蓝印花布手作,让他们在指尖缝制岁月的印记。十五年来,青蓝文艺累计培训超5800人次,公益课程覆盖2500多人,成为我市非遗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
可姜娜从未将陶艺局限在城市和课堂之中。她带着团队走进海复小学、惠萍小学等乡村学校,让孩子们用陶土“捏出”心中的幸福新农村。团市委副书记吴苏豫介绍,“姜娜工作室承办的‘青年夜校’陶艺项目是我们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公益课程之一,尤其在00后中间反响热烈。”
如今,作为非遗传承人、创业者、职业教育者,姜娜正走向更深更广的融合之路。她正在推进与南通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引入智能设计理念,打通高校与社会实践的桥梁。同时,她也在进行传统陶瓷装饰创新研究,将启东的版画元素、蓝印花布纹样等地域文化融入陶艺作品之中,构建独属“江海文化”的视觉IP。
“我师父吴元新教授常说:‘老纹样要讲新故事’。”姜娜说,“我想做的,就是用今天的语言,把我们的文化继续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