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优解”细琢“大国重器”
时间:2025-04-11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王皓

4月3日,当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峰荣”轮交付开航,看着船只远去,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工与新能源研发中心电气室主任黄剑难掩激动与自豪。“每次看到接手项目从一本简单的规格书到最终成功下水,心中总是格外感动。”

“峰荣”轮是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为丹麦客户定制的第二艘NG20000型风电安装船。“同系列已经成功交付两艘,还有两艘在建。”从两年前刚刚接手项目,到现在系列船订单接二连三,期间克服的重重难关,黄剑至今记忆犹新。按照要求,直升机平台消防系统要在15秒内完成响应,但测试时,从发出指令到最终响应完毕,至少需要30秒。“交付在即,来不及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这对我们电气设计来说极具挑战。”

重设变频器参数、修改控制逻辑……黄剑带领团队不断尝试,摸索出多套方案,但都不是黄剑心中的最优解。“作为一名合格的工匠,就得追求精益求精,这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在一次次试验的基础上,最终通过重新定义控制原理、控制逻辑、线路调整等方法,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我来说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不断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再到今年的全国劳模……30多项荣誉的背后是30年磨一剑的坚守与执着。

1995年,刚从南通技工学校毕业的黄剑成为中远船务的一名电工。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这是当时身边人对他的评价,在第二年技能比武中,黄剑就夺得了第一名。“作为船上的电工,对船只部件构造了解得越充分,活儿才能干得更好。”为此,2000年左右,黄剑进入青岛船员学院学习轮机相关知识。“当时我们班是‘轮机员补电班’,班上基本都是轮机员来进修电机知识的,像我这样来‘电补轮’的很少。”这段学习经历让黄剑积累了大量轮机知识,在日复一日的一线历练中,逐渐成长为掌握电机、轮机等多方面知识的“多面手”,为日后参与电气系统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2009年,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成立,黄剑由电工转型为电气设计师。不久后,黄剑便参与了“希望1号”重要区域的电气设计,这是世界首艘圆筒型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可用于10000英尺深海作业,原油存储能力达15万桶,稳性达到抗70米每秒台风的安全水平,可适应各种海域环境,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因为是世界首艘,没有经验先例可以借鉴,过程中难关重重。”发电机功率大是海工项目的一大特点,普通商船发电机功率每台在500千瓦到800千瓦间,而“希望1号”搭载的8台发电机每台功率都有5兆瓦,传统的电机负载实验装置无法承担实验负荷,市场上能够满足需求的设备不仅租金贵,时间还不可控。综合考虑后,公司决定投入5000万元自主研发,黄剑和同事们进行了广泛调研,将当时海工行业各种主流发动机功率、电压等信息全部收集起来,充分考虑不同电压等级下的负压实验需要,最终研制出可满足多种海工项目测试的新型实验装置,该装置直到现在还在持续为公司创造效益。

2010年左右,公司敏锐捕捉到海洋风电产业的广阔前景,开始为进军海洋风电市场做准备,黄剑也跟着归零重启,再次转型。2018年,黄剑担任中铁建港航局自升式风电安装船“铁建风电01”技术经理,为打造当时国内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风电安装船,他带领团队做足前期准备工作,改进优化设计方案,仅用4个月就完成设备材料采购、生产设计建模和图纸下发。最终,设计建造周期从原定的18个月缩短至16.5个月,创下新的“中国速度”。

近年来,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成为制造业中的热点词汇,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黄剑也带领团队通过实践不断摸索前进。去年8月交付的风电安装船“峰繁”轮装配了5.3兆瓦的蓄电池组,尝试对船只提升系统和吊机系统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进行回收并反馈电网,采取这种方式,单次运行节能相当于一台5兆瓦发电机工作一小时的油耗。

“智能化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大方向,想要走在前面,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从大国工匠培训班回来后,黄剑感触颇深,这几天,他正在研究学习智能制造相关内容,琢磨如何运用AI、AR等技术赋能电气设计工作。黄剑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工匠工作室、黄剑劳模创新工作室……多年来,除了自己不断充电升级,黄剑还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积累的经验,累计培养了近500名电工类高技能人才,带领团队先后参与“绿色智能海上风电安装船关键技术研究”“高端深水半潜式支持平台开发”等多个工信部科研项目。“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要把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传承下去,要为国家建造出更多‘世界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