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条腿”走出“死胡同”
时间:2024-04-10 A+   A- 举报

大葱种植规模迅猛扩张,产业遭遇“倒春寒”,我市指导葱农确立“大市场观”——

“多条腿”走出“死胡同”

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春寒料峭,在我市农村,依然茂盛葱郁的成片大葱,正遭遇严重“倒春寒”。“尚剩30来亩白送都没人要。”在合作镇,种葱300亩的河南信阳籍张姓葱农坦言,“净亏30万元已成定局。”

“往年3月份,大葱外销接近尾声,但近年来,葱农盲目加入,面积、总量太大,导致大葱越发过剩贬值。”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施永军估算,全市尚有4000来亩在田大葱仍无销路。

曾在北方城市分外吃香的启东大葱,如今沦落到“倒栽葱”地步。个中缘由,教训深刻。4月中下旬,又到新一年大葱育苗季,广大种葱大户及村级组织务必警醒并积极应对,避免重蹈覆辙。

北葱南种,催生新产业

大葱,本是北方居民一年四季最为重要的大宗调味品。在北方农村,大葱因难以越冬露地生长,又需专门设施储藏,故产量较低、损耗不小,综合种植效益并不明显。

我市本无人种植大葱,且少人食用。2010年前后,河南能人李某、葛某来启规模种菜,尝试引种大葱,因农田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促使大葱既产量翻倍、品质优良、成本低廉,又越冬生长、无需储藏、少有损耗。尝到甜头,两人大举扩种,短短两三年间,面积扩张到3000多亩。同时,两人以随时采收、即收即运方式,满足北方开春后的市场需求,更是让启东大葱大受欢迎,利润因此颇丰。

两个北方农民及其跟随者,由此成了“葱百万”“葱千万”。当本地乡亲对“臭烘烘”的大葱无动于衷且乐得高额农田流转金时,李、葛两人已率领更多亲友涌入我市农村及周边乡村,汇成庞大种葱大军。很快,包括启东、海门等长江口地区的大片农田渐成国内新兴大葱主产区,捷足先登者无不赚得盆满钵满。

无序扩张,市场难消化

这些年里,外来大户竞相种葱,本地农户跟风参与,种植规模无序扩张,种葱发大财,已越来越多成为“传说”和泡影。“1亩高产大葱,产量超过8000斤,目前仅我市及周边地区,面积保守估计不下8万亩。如此总量,集中于年后投放市场,势必难以消化、葱贱伤农。”施永军介绍。

2023年总产近4亿斤,其中越年大葱占三分之二。“大葱马上抽薹扬花,再无销路,只能毁弃。”3月31日,在王鲍镇聚星村规模种葱的山东农民老李,无奈以0.15元/斤倾销50亩滞销大葱,每亩净亏损达3000多元。“再不敢‘赌’了,还是老老实实种粮食。”

悲喜“一根葱”,时下,提及大葱行情,当地种植大户们几乎无人能回避“赔”与“陪”两字。前者,不少人有过多年赔多赚少经历,今年,凡年后销售者,赔上几十、上百万元甚至更大数额的不在少数。后者,一些葱农不长“记性”,日后仍要坚持“陪”种。

理性种植,“多条腿”走路

北葱南种,当然不是“死胡同”。施永军指出,大葱业当年在北方遇极寒,减产量、难储藏,南方种葱效益尚有不小空间。但如此“运气”,于动辄大片包地、亩投入三四千元,且大多对市场总体预期“一头雾水”的种葱大户,又有几人具备“陪”的底气?

在此背景下,去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为葱农所想,通过“分析产业容量、开展结构调整、宣传奖补政策、倡导种粮致富”,有的放矢开展产业引导与“葱改粮”行动,先后得到100多个种葱大户积极响应,目前,全市落实“葱改粮”面积已逾1.5万亩。

与此同时,我市指导葱农确立“大市场”观,寻求产品互补、带动特色产品、拓展销售渠道、简化产销环节,有效增加种植效益,规避市场风险,陆续涌现了朱晓石、崔立刚、胡建东等一批借助“粮葱”“菜葱”“葱豆”融合,实现“多条腿”走路的典型致富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