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华投产背后的“有解思维”
时间:2023-10-17 A+   A- 举报

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上招商战场、赴服务现场、赶经济考场,全力以赴为项目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卫华投产背后的“有解思维”

本报记者 潘瑾瑾

日前,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东港池北侧江苏卫华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厂房里,一批来自河南集团总部的工程师正在抓紧调试设备,公司总经理侯文晟说:“再加把劲,等正式生产那日再犒劳大家!”

作为国内“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卫华集团在启东斥资百亿元,与我市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紧密相关。而这背后,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的“干部敢为”作风更是给企业留下深刻印象。

主动服务,“我来干”

卫华是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东港池第一个投资百亿元的重特大产业项目,也是2022年江苏省重大产业项目。让项目早点投产,管委会急,企业也急。

“去年3月份开工,今年6月一期厂房封顶,7月份设备进场,9月底投产,二期在全力建设中。我们都是掰着手指头按天倒计时。”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经发局局长蔡凯凯说。

作为河南卫华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外投资的第一家海工装备基地,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2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超2000个,利税总额超20亿元。

这样的数据实在太让人振奋了!还没投产已“欠下”缅甸客户上亿元龙门吊订单,卫华再次刷新了大家对“单项冠军”的认知。过去一年,蔡凯凯丝毫不敢马虎,三天两头往项目工地跑。从打桩基到厂房建设,再到封项、安装设备,每一步进展都了如指掌。每个项目,就像伴随在身边的孩子,一天天看着它长大。

“项目快速‘跑起来’,是我们园区干部转作风、提能力,坚持‘靠前服务’、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加班加点赶工期的结果。”园区党工委副书记郭建辉说,尤其是在项目建设场上,经济战线上的干部以清单落实责任,以闭环督促执行,全力拉动项目建设“进度条”。

一个声音,“我能干”

今年上半年,吕四港经济开发区正式签约项目6个,新开工项目5个,竣工项目3个。

外面的人说,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的同志搞经济很有一套,他们无所不能,都这样评价他们:“在外能招商引资,在内能跑岸线审批,懂环评、安评、能评、稳评,都是‘全能选手’。”

在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的磨砺场上,所有人都得下场“拉练”,无一幸免。

园区坚持领导挂钩服务重大项目工作制度,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每人至少挂钩1个项目。班子成员分别挂钩联系主要产业项目,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和矛盾,建立健全“日收集、周点评、月汇总”的协调调度体系,定期举办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重大项目建设月度例会。一些分管非经济领域的领导干部,对经济工作不了解咋办?“党工委、管委会可不讲这个,你不懂,会有人把你教懂。因为你是园区干部,必须熟悉经济工作。”园区工作人员表示。

“项目有一张表,显示责任人、完成时间和目前进度。”郭建辉介绍,就是这样,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的人上招商战场、赴服务现场、赶经济考场,冲破地理限制、资源制约,打开园区发展新天地。

铆足全力,“必须办”

拿卫华项目建设的供电保障来说,更是一场“障碍赛”。东港区这片围垦出来的土地,尚未建设变电站,卫华若要正式用电,则需架一条专线。而这条专线看似简单,却需要经过安评、洪评等诸多环节。如果单独建设东港池变电站,则要等到明年。

年初,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局和供电公司联手,协调解决卫华用电的各种问题。终于在9月初,专门拖来2条总长13公里线路,为卫华项目单独供电,也将卫华投产的日期提前了一个月。

有问题必须解决,这是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不成文的规定。每周一上午,园区领导班子全体成员都会开例会,会上把在手项目签约、审批、开工、投产的项目序时进度捋一捋。“会上,大家互通有无,有问题直接提出来,各部门商议解决。”

项目推进提速提效的背后是园区牢固树立“店小二”服务理念、“保姆式”服务举措。园区各条战线工作人员紧紧围绕推进存在突出问题和关键要素,推出“一项目一专班”,实行“日收集、周汇总、月总结”工作机制,做到“项目有需,港区必应”。

在吕四园区采访,记者时常听到一句话:问题到我为止,凡事都有解决办法。“我们坚持以干部能力作风建设为抓手,围绕项目建设成效,在项目建设中检验干部作风,比进度、比投资、比形象。”郭建辉认真说道。

10月14日晚8点,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办公大楼灯火通明,蔡凯凯将实地考察了解到的项目最新进展情况仔细录入港区项目推进汇总表:卫华继续首期设备调试,重点关注东港池区域用电进展,协调解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