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借东港池重装码头即将启用东风,瞄准重点产业靶心,打造“全链条”临港产业集群——
项目“葡萄串”越长越大
本报记者 潘瑾瑾
手机打到发烫,微信提醒不断。在吕四港东港池项目现场,江苏卫华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秦伟伟每天睡不上5个小时,手机时刻握在手里。“下周要正式投产了,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这是卫华集团在外投资的第一家海工装备基地,秦伟伟必须全力以赴。
作为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的企业,卫华投资百亿落户吕四港东港池的消息一经曝出就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有了卫华这个“明星”,从去年开始,很多客商主动来吕四港参观考察,其中还不乏世界知名企业。
有“明星”站台固然能吸引更多关注。但要招引企业落户,吕四港东港池有着自己的“硬核”优势。
相较于西港池“2+2”码头的“高光”聚焦,东港池的巨变却显得低调许多。打开规划图,东港池基础设施工程于前年6月中旬开工,目前港区道路均已实现通车。作为重中之重,东港池配套建设南通地区首个重装码头,并同步做好东港池航道疏浚工程,与重装码头同步竣工、同步使用。
与传统码头建造相比,重装码头须承载数倍的荷载。吕四作业区东港池重装码头位于东港池南侧,建设1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及后方配套等辅建设施,泊位岸线长273米,设计吞吐量290万吨/年,主要运输货类为矿建材料、钢材、件杂货、海缆及重大件设备等。现下,东港池重装码头已通过竣工验收,将在三季度投入使用。
能支持各类海工装备装载运输、能从重装码头直接出海、企业到码头直线路程不超过500米……东港池重装码头的闪光“标签”慢慢吸引了各方投资人。
从首次考察到正式签约,不到2个月,总投资30亿元的海洋新能源制造基地项目迫不及待落户吕四港东港池。项目公司深耕海上风电业务多年,在国内海上风电风机安装总量位居前列,并成功拓展海外风电市场,吕四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销售40亿元。“第一次来就是我们自己找过来的,就看中了这里的码头、航道、区位等‘硬件’。”企业启东负责人蒋育民透露,“我们的项目争取在三季度开工。”
像他们一样有眼光的企业目前已有10家,分布在东港池约10公里的岸线上,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
近年来,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牢牢把握岸线、土地资源禀赋,坚持临港装备制造产业与港口物流贸易产业“齐步走”,打好招商选资“主动仗”。深耕风电装备、储能装备、海工装备、化工成套装备及机械制造等细分领域,拓展LNG、粮油、冷链、机电、水果食品、贵金属等进出口贸易产业,加快打造一批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千亿级现代临港产业梯队,实现“百亿项目年年有,十亿项目年年超10个”目标。
“接下来,我们将借着东港池重装码头正式启用的东风,瞄准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靶心’,积极打造‘全链条’临港产业集群。”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荣昌信心满满。